从戎大汉 第277章 有关武夷仙山传说(14)

作者:熊猫大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17 00:14:26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许昔,唐朝人。据他自己说,祖籍在高阳。他年轻时考进士,连连考不中。晚年时在王屋山学道,周游五岳名山洞府。他从峨嵋山经两京,又从芋襄、汴京到江淮茅山、天台山、四明仙都,还曾经栖居武夷山、霍桐山、罗浮山。他在武夷山栖居时,曾在仙钓台旁的悬岩绝壁上题刻:许昔自峨山寻偃月子到此,并题了这样一首诗: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他的笔迹龙飞凤舞,令人惊叹。有好事的人,追问他偃月子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使人无法听懂。又追问他的身世,他说:“我是天仙,在昆仑赴宴时失了礼仪,现在贬谪到人间。”于是众人都嘲笑他,把他当作疯子。他也不理会村人的嘲笑,整天泡在酒坛旁,只顾喝酒。有一年,春和景明,他头上插满了野花,手里也拜着一大束花,手舞足蹈地上酒楼喝得大醉,哼着歌,腾云而去。仙钓台旁的那块石岩,自从他题诗以后,也就称为题诗岩,后人也纷纷在上面题刻。清代诗人朱彝尊后来题了这样一首诗:题诗客去已千霜,寂寞人间失酒狂。我亦谪来香案吏,试携秃笔扫莓墙。

武夷山的上升峰在仙游岩左,又叫紫峰。相传武夷十三仙之一张湛在这里上升成仙,从而得名。张湛在武夷山天柱峰修炼了800年。一天他跟往常一样,在明月西沉,晨曦初露时便到升真洞修炼丹诀。突然,见到一团白云从远处飘飘而来,飘到近处,却是一匹白马。白马额宽身壮、四蹄生风,不是人间所有的。张湛觉得眼熟,却一睦记不起在哪里见过。这时,一缕紫雾笼罩了白马,张湛豁然记起,800年前,这匹白马腾飞在紫气之中。它是武夷君的坐骑。白马在张湛身旁转身、昂头、扬蹄,示意张湛跟它走。白马将张湛带到金井坑边一座尖耸童顶的山峰前,突然没了踪影。这时,只见这座山峰峰巅上紫霞环绕,天风飒飒。云空之中,传来车马环佩的声音,接着,有青鸟在云天中飞舞。片刻间,眦雾充满了洞天。张湛感到身轻如燕,他不由自主地随着紫烟冉冉上升。宋代天圣年间,浦城杨正臣担任南安尉,他托病辞去职务,到了武夷。一天,有道人要来见他,送进来的贴子称张湛。杨正臣让道人在南园歇息。那里夜里,月亮照得满园像白天一样,道人潇洒地在园中漫步。突然,听到鹤叫声,两只仙鹤飞来把道人载去。大家这才领悟到,这张湛是武夷十三仙中的张湛。赶紧叫仆人把名帖找出来看,名帖已经化为一张白纸。

草鞋仙,明代万历时的人,居住在武夷山杜辖岩,每天编草鞋到街市上卖。以后好几年不见他来卖草鞋,有人到他居住的地方,看见他尸体已经枯干了,于是大家商议安葬他,可怜他赤裸裸的,特意做了寿衣。给他穿衣时,见他肢体柔软,竟然可以扶起来坐着,大家都十分惊奇,于是凿石为龛来安置他。清康熙年间,王适庵到悟峰,有事请和尚衍操,两人路过杜辖岩。看见草鞋仙衣服已经腐烂没有了,蜕身皮肉却完好,头稍微低着,闭目跌坐,须发宛然。计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了。王适庵于是在石龛上镌刻了“歙西程艮初”五个字。

王广,武夷山人,小时候,失足落入水中,突然有一个神僧将他挟着捞出来。明嘉靖年间,在武夷山水帘洞学道,十分专诚刻苦,遇到异人指点传授。他每当在路上走时,别人远远地看去,他有两个身子。他自己定了时间,沐浴净身,告别众人,端坐逝世。第二天,鼓子峰道人看见王广来,向他讨回所借的木鱼。他还给王广,却不知道王广昨天已经尸解。

而在武夷山中,还流传着汪三宝、刘端阳归根复命南溟靖的传说。在隐屏峰顶南下半壁的一个岩洞里,镌有“南溟靖”三字。这岩洞叫做南溟靖,俗称狐狸洞。靖,是魏晋以来天师道所设祭神用的静室。到了南宋白玉蟾,才开始设靖庵作为教团的活动场所。白玉蟾,道教南宗五始祖之一。在南宗五祖中,又数白玉蟾道徒最多,教团有一定的规模。白玉蟾并传内丹和雷法。“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药物,养神修性、修炼成仙。“雷法”,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除自然灾害。神霄雷法则以金、木、水、火、土为五雷,称元神为人身使者、五脏之无为五将,按白玉蟾的说法即“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玄珠歌注》)也就是用气功来实现对内健身养性,长生不老,对外祈雨求晴、消灾治病的目的。白玉蟾,可称为我国的气功始祖之一。在“南溟靖”三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大明隆庆戊辰秋章建昌新城端阳修。在这里创靖建的二个道士是汪三宝和刘端阳。汪三宝,江西贵溪人,字丽阳,号痴颐。从小修行,终身不娶。年轻时就离家遍游名山,善于诗文书画,著有《野怀散集》,明代诗人徐通、徐兴公兄弟俩对他的诗十分赞赏,称为“奇警可传”。汪三宝在《山居》中写道:幔亭峰下寒云外,流水飞花送小舟。认宿山房清不寐,紫箫吹彻月华高。诗写得很清雅。刘端阳,建昌新城人,号古松。这两个道士到武夷来“寻根”。内丹神霄雷法祖师白玉蟾以武夷为家,武夷山与白玉蟾也就成了汪、刘的“仙根”。

汪、刘两道士在嘉靖年间(1545年前后)到武夷,便宿在止止庵,拜谒其祖师白玉蟾。汪三宝还写了《谒止止庵白真人祠》一诗:杖履飘然海外来,平生踪迹遍崔嵬。琪花瑶草随时采,紫府琼楼次地开。丹灶尚遗元谷石,茅庵犹傍白云堆。衷肠欲对虚灵诉,月冷空山猿鹤哀。这两个道士要诉什么衷肠?用他俩的话说,也就是“复命”,就是在祖师栖息的武夷山羽化升天。他俩选中了五曲的接笋峰,隐屏峰。接笋峰、隐屏峰下合上分,四面都是悬崖陡壁,奇险不可攀登。明代诗人张于垒称为“此峰为华山影子或谓奇险胜之。”汪三宝攀藤登上接笋峰,见这峰人迹不到,正好修真炼形,就高兴地说:“此吾归根复命之所也。”二道士就在这里架设木梯建庵。嘉请三址五年(公元1556年)道庵建成,称元元道院。道院称为“元元”,汪丽阳取号“三宝”,都来源于内丹神霄雷法的法语。《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记有神霄雷法祖师王文卿的“家话”:“于人身,使者乃元神也,程雍(雷将之一)乃元无元精也,五脏五无为五将也。”也就是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即自身三宝(精、无、神),五行(五脏之无)。“元元”来自“元无无精”,“三宝”也就是“精、无、神”了。元元道院十分清雅。道院旁有石栏,栏中植兰万计,兰叶丛生如茭,四季花开不息,芬芳扑鼻,是建兰罕见的珍品。又在石池内种白莲,莲也是四季花叶长存。

元元道院建成的第二年,福建巡按樊献科与福建督学使君宗臣到隐屏峰巅拜访汪、刘两道士,将元元道院改称为怀仙馆,将道院左侧以岩石中凿出的清泉称为仙掌露,由宗臣书勒“仙掌露”三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两道士在道院后又建了仙弈亭,还请邹守益书额勒字石壁。明朝廷的高官显宦频频来访,使刘端阳萌生“奏请靖额”的念头,于是在隆庆戊辰(公元1568年)勤石修靖,称南溟靖。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汪三宝脱形(死)后,遗蜕被裸葬在接笋峰定心亭后的小楼内,这座小楼称为栖霞所。这个岩穴因而又称痴颐窝。大约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刘端阳也脱形反真,藏蜕在南溟靖中。汪三宝、刘端阳死后,怀仙馆由刘隐虚、廖东阳、吴中虚栖居。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姚身信游接笋后,又重建怀仙馆,改为清微真馆,馆年久倒圯,在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道士金象重建,改名隐屏仙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