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一集)之四
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
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之。
这段传说,
正是说明,挚为氏族评议会(群臣)所罢职,
由酋长而降为普通的战士。
母系氏族之笫四个特征是有两头军长制的存在。
而这样的制度是在中国传说中之尧.舜.禹的时期,
也是存在过的。据传说所示,
挚与尧曾共同执政九年时,
挚被罢免其职,
即选舜补缺。尧.舜共同执政三十一年时。
尧出位时又补缺选禹。
舜.禹共同执政十七年时。
舜出位,又选皋陶补之。
皋陶旋死,又再选益补皋陶之。
禹.益共同执政又十年时。
这样看来,尧.舜.禹时期,
正是两头军长制的时期。
在整亇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时期,
一切的制度都建筑在传统的习惯之上,
没有国王.贵族.总督.审判官或知事,
没有军队.宪兵及警察,也没有诉讼和监狱,
一切的争端和异议,
都由氏族评议会共同解决。
一切的问题,
在未决议以前,都不要面从;
在决议以后时,
都不准退有后言语。
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一时代是没有的,
仅在非常希罕的时候,
才有当作积极手段的复仇行为事。
所以,在当.时虽有刑而期于无刑。
在尧.舜.禹的时代里.
可怜的穷人还不存在,
没有财产的差别,没有贵贱的等级,
一切的人都是自由平等,
其内也包括女子。
收容奴隶的佘地还没有,
压迫异族部落的事实也不存在之。
当他们征服异族时,
照例把异族的人容纳到联盟中去。
只有对方拒绝时,
才把他们驱逐出境去。
在这样的社会中,产生出何等漂亮的男女,
他们真是庄严.
公正.高尚.纯洁而又勇敢。
据文献所载纪,
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四裔诸部落后民族中,
还有停止在毌系氏族社会的。
《文献通考.四裔考》十六云示;
“东女,亦曰苏伐刺拿瞿咀罗,
羌别种也……有十八城,
以女为君。官在外者率男子为之。
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之。
王侍女数百,五百-听政。王死,
以金钱数万納王族求淑女而立之。凡二次,
为小王。王死,因以为嗣。
或姑死妇继”。上书又云示;“东女俗轻男子,
女贵者有侍,
男披发以青涂面,惟务耕战而己,
子从毌姓’”之。
又同书《四裔考》十九云;
“乌桓者,本东胡种也,……俗,
怒则杀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
父兄无,相仇报故也”之。
又同书《四裔考》五云示;
“獠,盖蛮之别种……俗不辨性氏,
又无名字,性同禽兽。
至于忿怒,父子不相避,
惟手有兵刃者先杀之。
若杀其父,走避于外,求得十狗,
以谢其母,然后敢归。母得狗谢,不复嫌恨”之。
此外如尾濮,直至汉魏时代,还是识毌不识父之。
直至汉魏时代时,
还是识母不识父。
由此足征母氏社会存在于中国史上之野蛮下期与中期,
并非附会之辞。
中国历史之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入父系氏族社会.
是从传说中的夏代开始。
传说中谓示;“至于禹而德衰,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照毌系氏族社会的贯例,
禹应传位于益,但禹并未传于益,
而传于其子启。
说者因不知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
而谓禹之不传贤而传子,
乃因启贤于益。
实际禹之传子而不传贤,与禹之德不德,
启之贤不肖丝毫关系,
而是由于铜器文化基础上所引起的之必然历史。
换言之,即当时社会生产力己经达到了
由母系转到父系氏族社会的界限。
在这一时代里,
男子己经不出嫁外族;
反之,而是女子出嫁外族系,
所以男子便-变而为社会的中心位置,
因而父子相承其职,
己经有了可能之。
因为到传说中的夏代时期,
随着铜器之应用情势,
田野农业和有组识的畜牧业便相应出现。
在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时,
女子的劳动开始转移到男子手中,同时;
氏族共同体开始分裂为家畜之所有者,
后来便是新的劳动力即奴隶的所有者之。
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
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于女子。
为了使他的子女,
获得从他继承财产之权力,
于是非先把母权制废止,
而母权制竞被随之废止。
母权制的废止,
是―革命;但这次革命并没有侵害氏族中任何一个活着的成员之必要情势,
在革命过程中,全氏族成员照常生活有序。
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决议,
谓从今以后时,
男子氏族成员的子女,
应属于氏族;女子氏族成员的子女,
应该转属于他们的父之氏族就够了。
所以传说中谓示“启干益位”之,
并没有引起战争,
而是氏族成员的拥戴支持。
据《孟子.万章》(上)云示;“禹崩,三年之丧毕,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
曰;吾君之子也”之。
诚如孟子所云示,
这样的转变“皆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换言之,
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趋势,
而非人类之主观的意图所指。
父系氏族是出现于氏族社会之
更高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它和美术品.金属工具.奢侈品.畜群.最后奴隶成为家长的特别财产是相适应的。
这种发展的生产力,
物质地制约着毋系氏族向父系氏之移行趋势。
但如果因此而给予这一历史的移行以飞跃理解之,
那便是大大的错误认识。
因为在父系氏族中,
除了动产依男系而承继,
家系依男系而追溯以外,
对于土地之氏族共同所有制,
依然是它主要的特征之一。
此外,氏族首长的权力,
依然是传统的道德的,
并没有成为氏族成员的权力之对立物。
氏族依然保留着共同的墓地,
共同的祭祀和原有的权力机关组织,
一言以蔽之,父系社会之出现,
虽然是表征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准之一般的增高实力;
但这时的生产力,
尚没有达到与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即将破列的地步。因此,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推移,
并没有改变原始公社制的社会性质,
只是氏族社会之进一步的发展而已。
据传说的暗示,
启继承酋长以后时,
还是存在有氏族评议会的,
所谓一享群后于钧台;
再享群后于夏都地,
正是举行氏族评议会的说明。又当启伐有扈时,
他召六卿而申之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又是当时仍有共同墓地与共用祭祀说明之。
所以在夏初时,
虽然已有峻宇雕墙,而仍然是氏族社会的组识。
在这一时代时期,
随着畜群成为大家族的私有财产以后时,
为照料群畜,
需要更多的人,
于是俘虏的异族人被利用于劳动开始。
《竹书纪年》云示;
“启灭有扈,遂为牧竖。”
又《史记.夏本纪》索隐《左传》魏庄子语云示;
“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因夏人以夏政”。
这里所谓“启灭有扈,遂为牧竖”,
正是说明夏族在征服有扈之后时,
把有扈的族人,俘虏起来,
而使之从事畜牧劳动去。
同样,有穷氏俘虏夏人时,
亦用于生产之。虽然在孔甲前时,
俘虏与主人还是过着共同生活之,
几乎与家族成员合二为-。
男子则被为兄弟,
女子则结为婚姻。随着男权的确立,
于是以前的外婚家族系,
便一变而为女子出嫁的父系家长制家族式,
这种家族是本族的成员和外族的俘虏在家长制的父权之下组成的一种家族式。
在这种家族之内,
家长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方式,
其余的家族成员乃至俘虏也有妻子。
为确保妻的贞操及父系的稳固,
女子已完全引渡到男子的权力之下去。
这种家族形态的形成,
是保存对偶婚的一面,男子多妻;
而取消其另一面,女子多夫式;
因而它是对女子的贞操之片面的限制。
从此以后时,女子便被贱视,
成为满足男子欲望的工具,
与生产子女的机器。
一直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时代的今日,
女子的这种卑贱地位虽然逐渐被美化,被假装,
甚或用更缓和的形态被粉饰,
但无论如何,并不能废止。
因此,母权制的被颠覆,
是女性的历史的失败无疑。
父系家长制家族,是由对偶婚家
族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的中间形态式。
这种家族形态-
直继续到夏代的末叶时期。
传说中谓“夏桀得岷山氏女,
爱之,而弃其元妃”。
又谓示“桀子獯粥妻桀之众妾”之。
是桀有元妃又有众妾妻像这样的家族,
正是父系家长制的家族。传说中谓桀“多求美女以充后宫”。
又谓“桀女乐三万人”。这些桀的女乐和众妾妻,
其中也许有不少是从外族俘虏来的女子。
传说中谓桀伐有施氏娶妹喜,
又伐岷山氏取琬.琰。而琬.琰喜,
皆系桀之众妾之。
由此足证在夏末已出了家內奴隶。
以后,随着大家族再向小家族的方向崩馈而去,
于是父系家长制家族便向一夫一妻制转化,
而氏族制社会也就陷于最终的崩溃之。
二.氏族社会的意识形态
氏族社会的生产力之发展,
改组了社会的生产组织和家族关系;
同时也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因此氏族社会的意识诸形态较之前氏族社会的,
是更为发展的思维之表现的形式。
从宗教方面说,
前氏族社会时代之万物有灵的信仰认识,
到氏族社会时代时,
便发展为图腾主义。
图腾主义与万物有灵不同之点,
即万物有灵是对一般的自然现象及动植物之盲目的崇拜认识。
图腾主义则是对一种或数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及动植物的崇拜。
从万物有灵到图腾主义这-伩仰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这正是反映了人类从以广泛的自然环境为范围之流浪生活转向了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范特定生活开始。
因为只有当人类相对地固定其生活于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时,
才能察知其所占有的自然环境的范围以内之特殊的自然物,
从而选择其中的某一种或多种自然物或自然象以为崇拜的对象。
因此之故,图腾主义虽然在前氏族末期萌芽即已,
但是由单纯的暗示发展到完全的形态,
则是在氏族社会的时代时。
其次,这-信仰的转化又是反咉人类从掠夺经济生活过渡到生产经济生活的内容中去。
因为图腾的崇拜已不是对自然。
一般-又惊奇与恐怖所刺激而发生一种精神的层服,
而是对于作为其生活资料的某几种特殊的自然之有意思的保护方式。
据民俗学的考察,在澳洲的土人中,
当作图腾的动植物都剿灭禁止。
因为在氏族社会时代的人群里,
他们反依赖的自然已经不是广泛的自然区域,
而是一定地域內之特定的自然。
为了保证再生产之实现目的,
对于其生活地域内之某几种最稀少和最重要的植物或动物类系,
必须禁止继读剿灭,
以保存其种属存续。因此,
渔业的氏族往住选择若干特定的鱼类为图腾标识,
狩猎的氏族往往选择若干特定的禽兽为图腾,
畜牧的氏族往往选择若于特定的家畜为图腾标识,
而农业的氏族则往往选择持定的植物及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云兩等为图腾标识。
这样看来,图腾主义最初是发生于人类经济生话之外的性质,
是对自然物之物质性的崇拜认识。
但经过一定的长期之发展,
由于自然现象与特定的动植物的人格化标识,
又造成了无数的诸神于是。
据传说所示,在中国历史上,
自传说中之伏牺氏时代以至夏代时,
皆有图腾信仰之存在。
《左传》“昭公十七年时,
郯子语示;”昔者黄帝氏以云纪,
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
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
故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
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暤挚之也,风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名”。
这里所谓云.火.水.龙.鸟,
都是当时氏族社会的图腾标识。
传说中谓属于伏牺氏的十一个氏族,
皆以龙为图腾标识。
为了彼此区别起见,
于是在图腾柱上把龙的形态和颜色改变加以,
因而伏牺氏各旅的图腾标识,
便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等图腾标识。
传祱中谓神农氏所属的五个氏族系,
皆火为图腾标识,
而以大火.鹑火.西火.北火.中火
作为其彼此之间的区别。
黄帝之族系,
恐怕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一亇部落。
所以其中有属于一亇胞族的五个氏族是以云为图腾标识,
他们以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为相互之间的区别。
另-个胞族所属的五亇氏族系,
则以熊.貔.墬.蛖.虎五种猛兽为其各自的图腾标识。
更有。胞族所属之四个氏族系,
则以雕.鹖.雁.茑四种乌类为其名自的图腾标识。
以水为图腾之共氏的各族系,
则以东水.南水.西水.北水.中水为其各自的图腾标识。
以鸟为图腾的少暤氏之族系,
也是由几个胞族所组成的一个部落。
属于笫一个胞族之五个氏族系,
是以凤鸟.玄鸟.伯赵(即伯劳).青鸟.丹鸟五鸟为图腾标识。
属于笫二亇胞族之五个氏族系,
是以祝鸠,?鸠.锄鸟.爽鸠.鹘鸠五鸠为图腾标识。
属于第三个胞族之五个氏族系,
是以雉.鹠雉.翟雉.鹈雉.锏雉五雉为图腾标识。
属于笫四亇胞族之九个氏族系,
是以春扈.夏扈.秩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扈为图腾标识。
此外,蚩尤之族以虎.豹.熊.罴为图勝标识。
高阳氏之八族中有尨降,
高辛氏之八族中有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凡此诸氏族系,皆以动物为图腾标识。
传说中谓尧之族有骀氏,其后分化为十八个氏族系。
在此十八个氏族中,有御龙氏.
彘氏.貍氏.谷氏.季氏.栎氏.蔷氏。据此,
则尧之族的共同图腾是马。
以后支族又有以有龙,
彘.貍等动物为图腾的,
亦有以谷.季.栎.蔷等植物为图腾的。
传说中谓舜之族穷蝉氏,
其后分化为十二个氏族系。
在此十二族中,有来氏。来者,麦也。
据此,则舜之族的共同图腾为蝉;
其后亦有以麦为图腾之支族系。
传说中谓夏之先族有蛴氏。
有矫者,有角之虫,即蜗牛也。
其后亦分化为十二个氏族系,
其中亦有以杞为图腾的氏族系。
此外诜融八族,有以动物为图腾之虎氏,
有以植物为图腾之芋氏。
《诗.商颂.玄鸟》云示;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是商之图腾为玄鸟。
《国语.周语》(下)云“我姬氏出自天鼋”,
是周之图腾为鼋之。
这样看来,图腾主义已经是中国氏族社会时代的人类之普遍的伩仰。
图腾主义的信仰不仅是一种消极的迷信方式
同时它又积极地巩固并加强各氏族间的联系,
并从而发展各氏族之间的交换关系
根据民俗学的考察,随着图腾主义的发展情势,
在一个氏族内被禁止狩猎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使加多日益,
因而使得毎个氏族都感到生活资料之狭隘。
由于生活的压迫关系,
于是各氏对于不充许食用之自已的图腾标识,
便充许捕获和采集,
而用于与其他氏族之交换与馈赠。
同时,由于族外婚的关系,
使氏族间时这种交换与馈赠更为频繁。
再往后发展,这种当作图腾的动植物便成为氏族间交换的目的物使,
而图腾主义也就仅仅成为一种观念形态而被保留了图腾主义虽然反映着由掠夺经济向生产经济之发展趋势,但是同时,
还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克服之无力,
只有当人类对自然克服之无力时,
才去寻找自己的图腾去。
图腾主义的伩仰,
说明了人类尚不能积极地进行对自然之物再生产方式,
而只是消极地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剿灭的禁止。
说眀了人类尚不能以自身的力量去繁殖其生活资料,
而希望借助于魔术的仪式,
祈求自然,自动地给予人类以恩惠舍施。
因而他们把重要的生活资料神圣化,
从而更縮小了自己生活资料的范围领域,
增加了人类对自然之现实的陕隘性。
人类为了企图从自然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自己,
才去寻找自己的图腾标识,
但是图腾又但不能把人类从自然压迫之中解放出来,
反而加强了这种压迫之所以图腾主义也和后来的一切宗教一样的,
演着一种反动的任务戏。
与图腾主义同时或者稍晚的时候,
又发生了祖先拜实事.
祖先崇拜和图腾主义一样,
也是人类达到相对的定居生活以后的产物方式。
没有相对的定居生活和由此而固结的血缘关系,
人类要想追溯他们的祖先是不可能的。
祖先崇拜较之图腾崇拜方式,
显然是原始宗教之更高的发展。
因为图腾主义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现象和生物的灵魂之崇拜方式;
而祖先崇拜,则是人类对自身的灵魂之崇拜方式。
自然界的现象和生物的灵魂,
是表征着人类的生活资料之抽象认识;
而人类自身的灵魂则是表征着人类劳动经验之蓄积的抽象认识。
因此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方式,
是人类从崇拜生话资料的本身,
进到崇拜获得生活资料的劳动经验知识,
而这就正是表征人类从屈服自然之自然主义的世界观,
进到改变自然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中去。
祖先崇拜从图腾主义中发展出来的痕迹
我们至今还可以从神化中着出来。
在神话中谓示,
把许多神话都描写为一半动物一半人类之人兽混体的现象。
这种人兽混体的形象之创造表示.
这种人兽混体的形象之创造,
说明了当时的人类企图赋予祖先的灵魂以图腾之威力,
因而在人类与动物的肉体型上建立其关联关系,
从而企图由肉体的关联达到灵魂的过渡,
传说中谓伏牺龙身牛首,虎鼻山准之。神农氏
“宏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之。
黄帝“日角龙颜”颛顼骈干,
“帝喾骈齿”,舜“龙颜日衡”禹
“虎鼻河目,骈齿鸟喙”女娲“蛇身人首”式。
此外有的神话中谓示,
有“豹尾虎齿”的西王母,有“人面豹尾”的罗武式,
有“人状虎尾”的泰通,有“人面,羊角,虎爪”的嚣圉,
有‘‘人身龙首”的计蒙,有“兽身人面”的祝融,
有“牛状.八足.二首.马尾”的天神,有“人面.牛身.四足.臂”
的飞兽神。此外,尚有“人面马身”“人面蛇身”,
“人面鸟身.”“龙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人面”.“马身人面”.“豕身人面”等各种人兽混体的神灵模式。
这些神灵,一方面是动物的人格化;
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动物化表示。
就在动物的人格化与人类的
动物化之相互的关系中.
于是完成了由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之转化之。
人类最初崇拜的祖先,祖先为女,
这己经是考古学和民俗学所证实了的。
中国母系氏族时代的人群体,
供奉女祖先也是。
他们都是“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而不是于其王父。
据传说伏牺氏之族所崇拜的母神是华胥,
神农氏之族的毌神是安登,
有熊氏之族的母神是附宝称之,
少暞氏之族的母神是女节,
陶唐氏之族的母神是庆都,
有虞氏之族的毌神是握登称之,
夏后氏之族的毌神是修己,
商族的毌神是简狄,
周族的毌神是姜嫄称之。
这些古典的女神之走上氏族的祭坛。
就正是当时女子之崇高的社会权威证实。
父系的祖先之走上祭坛之开始,
那是父系氏族成立以后事情;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
则是在传说中的夏代时期。
但一直到商代,
母系祖先还是享受特祭权力,
父系的祖先之占领祭坛的主位,而以妣附祖,
则是一夫-妻制确立以后的事。
随着氏族之扩大为种族系,
于是又出现了种族神,
如融为夏族之神。
随着社会分工之发展情势,
于是又出现了各种职业神,
如稷为农神称之。
一切人间世界的现象,
都照样反映于灵魂世界中去。
这就证明了宗教是客观的现实之反映。
因为它是反映的客观现实,
所以它所创造出来的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内容完全是一致的。
比如在氏族社会之现实的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沒有等级从属关系,
因而反映在灵魂世界中,
灵魂与灵魂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
只有到氏族社会的末期,
随着人间世界的特权者生长之开始,
于是在灵魂世界中也就开始孕育着至尊无上的天神之。
氏族社会的宗教之表现的咒术还是形式。
在氏族社会中,主持宗教仪式的
是氏族首长,但除此以外的,
或者己有专门服务于宗教祭祀的巫觋。
据考古学家的报告证实,
在中国许多新石器时的文化遗址中,
都发现了氏族社会之共同的墓地。
从这些墓地的遗物看来,
它们似乎有一定的埋葬仪式,
而且殉葬的冥器也有一定的花纹和形式。
据传说所示,
当时也有大规模的氏族祭。
《书.舜典》所谓“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我以为这正是描写当时的氏族祭。
最后,说到氏族社会的艺术情势。
氏族社会的艺术也表为各种的形式,
如绘画.雕刻和舞蹈等。
但在这一时代时,
无论在艺术的那一个部门,
较之前氏族社会时,
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技艺,
这-方面,是因为新的更进步的劳动工具之出现,
提高了艺术创造的技术;
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物质材料之应用知识,
又扩大了艺术创造的范围领域。
同时,因为人类生活的目的复杂日趋,
又丰富了艺术创造的内容。
一言以蔽之,
这一时代的艺术是人类更高的劳动生产性之升华时期。
据民俗学的考察,在氏族社会的初期,
由于两性的分工及原始咒术之发展继续,
因而也产生了男子艺术与女子艺术之主题与差别的样式。
在这一时代里,
男子的劳动是制作家屋和小舟.武器.工具。
因而他所处理的材料是金属.骨角.石和木等硬性的村料。
劳动的女子,是编制衣物和制造陶器,
因而她处理的材料是具有伸缩性的软性的材料物质。
他们就在各自的劳动领域中,
养成了处埋各自经常接触的材料之加工的特殊的技术技艺,
因而升华而为艺术由此,
也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去之。
另一原因,也是由于两性所担负的劳动任务不同而引起了艺术创造之两性的差异。
在氏族会时,
虽然已经进到农业一
一畜牧经济阶段时期,
但狩猎及渔业,仍然是人类之补助的方法方式,
而这种狩猎劳动的担负者便是男子。
为了狩猎生产之必要,
迫使男子的艺术走向现实主义。
他必须把他所要猎取的野兽的形象尽可能地正确.肖似,
尽可能地将他所具备的一历特征.习惯.
运动,都描绘出来加以展示。
因而在男子的艺术中便产生了富于生命.
运动和解剖学的正确的艺术展示,
一般地以不平等为特征。
这种艺术与图腾和咒术是相关联的。
在北美印笫安人中,产生了许多动物的雕刻绘画技艺,
各种野兽的假面具和模仿动物的衣服,
以及再现动物的运动之舞蹈展示。
并且出现了用白桦皮或动物皮描绘之狩猎用的地图标识。
同时起源于实际狩猎生活中的传说.
故事或年代记录的绘画与雕刻也出现于世。
在这一时代之女子的劳动是植物的裁培.
陶器的制作以及缝纫与编织。
从这种劳动中所发生出来的艺术展示,
是再现缝痕.缝口,讓边及偏织的花紋式,
而使其整齐化.复杂化.类型化.成为装饰的系列之。
从而女子的
艺术是充满着从缝纫与编织劳动节奏上所引起的抽象之几何学的表象形式,
而且主要的是作用于装饰。
属于氏族社会初期,
亦即传说中神农氏时代的艺术创造,
在中囯已有发现实际。
齐家期陶器上席纹和篮纹的美丽的压花式,
正是属于这一时之几何画的图案展示。
不过在其中却没有发现这一时代之写实主义的动物画以及与图腾有关之艺术展示。
到氏族社会的中期,
亦即传说中之尧.舜.禹时期,
随着农业-一畜牧发展之经济,
艺术也相应地改变了它的性质。
在狩猎经济生话中,
人类所碰到的动物都是野性的.战斗的,
因而反映到艺术上,
是动物描写展示。
到畜牧――农业经济的时期,
人类所看到的动物都是驯服的,
所看到的植物都是熟悉的,
因而反映到艺术上,
便是把一切题材在其不动性中描写进去。
在这样一种变化中,
绘画之自然主义的持征消灭随之,
它丧失了以前的运动.
而只是创造-些静止的形象图式。
它丧失了以前解剖学的详细,
丧失了以前力学之正当的均衡,
而变为一种象征的描写方式。
同时,随着图腾的信仰之逐渐的谈薄与祖先的崇拜之相续继起,
乾坤诗歌集
(第一集)之五
宗教的实践又赋予艺术以新的任务。
以前作为剿灭植物的咒术语,
现在一变而为繁殖动物的咒术语。
宗教的实践,
统辖着家畜之保护者及危害者的灵魂心理,
也统辖着家畜本身的灵魂。
在这一时代时,
人类对动物的关系与其说是企图影响动物的肉体,
毋宁说是企图影响动物的灵魂,
因而反映在艺术上的,
便不是对动物之肉体旳描写,
而是对于动物所领有物或住在其中灵魂描写之。
描写的中心于是,
从外部的表家移到内部的神秘。这样的艺术,
不是在于与原物的肖似,
而是要给予描写以生命时,
给予形象以灵魂。因此,
大部分的艺术创造,好象都是灵魂的象征表示,
或宗教的圣物。在这一时代里,
由于男女两性在生产领域内的劳动任务交错甚秘,
因而又产生了艺术之性别的综合。
男子也学会了几何画技,
女子也学会了动物画技。
不过女子即使遇到写实主义的主题,
也有其自然主义处置之必然性质,
因而在篮筐或织物上,
要想描绘动物或人的完全肖似的形象,
是不可能的。
由于艺术村料的局限性质,
于是艺术之几何学的性质,
遂以种种的形态被保留下来,
而成为陶器上的绘画蓝本之。
在中国发现仰韶与马厂两文化期遗址的艺术品,
当是属于尧.舜.禹时代(氏族社会中期)的艺术。
在这两文化期的艺术展示,
主要地是体现于陶器上之彩绘与雕刻技艺,
此外,亦有表现于象牙.玉片.石珠及贝环上之艺术材质。
在仰韶与马厂两期的陶器上所描绘之富丽繁复的几何花纹式,
其表现之各种抽象的图示,
我们在今日虽已不能正确地知道其原来之命意,
但从这些图案构成之基本的部分考察,
可以看出仍然不外是出发于人类劳动生产有关之几种基本概念认识,
如对太阳,月亮.星辰.山.河等自然物的
摹写。其次如由直线.横线.斜线.曲线.弧线而组成之方格、菱形纹等式,
则系织物的花纹之复写。
此外如锯齿纹.之字纹.z字纹等式,
则为缝痕之再现之。
像插图所示的几何花纹的图案,
都是依照严格的节奏描绘出来的。
但是随着经济生活中的农业意义之显著愈益,
就出现了一种棕叶形的植物花紋式。
因而艺术中之严格的节奏被破坏了。
不协和的形象也出现了之。
马厂期陶器上的花纹式,
大概与仰韶期的花紋相仿佛一致,
惟较为发展技艺,
而且出现了初期的回纹式。
除此以外在当时的遗址中,
又发现了大量石制之石盘.石环.石珠.石扣.
及施有缕刻之小件的象牙板等物识。
其中除象牙板或系属于宗教艺术
而与埋葬仪式有关外,
其余皆系装饰艺术品而己。
到传说中的夏代(氏族社会的晚期)时,
新的力量--家畜.
最后是奴隶被利用。农业和畜牧
一天天发展而起,
个人化的倾向一天天严重趋,
由于分工之更加发展,
出现手工业的专门家;
同时,又发展了交换的关系。
相应于氏族社会的这一发展,
祖先的崇拜和氏族圣火的崇拜仪式,
氏族的祭典.庆典及成年的仪式
也更加隆重之。
因而这一时代的艺术也就必然反映出这种新的社会内容来的。
在辛店期陶器上,
已经出现了许多家畜及动物的图象如犬.羊.马鸟等点缀于几何花纹之间隙里,
这就是反映当时己有繁盛的畜牧业之存在。同时,
植物画也被采用继续,
这又证明当时有着发展了的农业之存在实际。
此外并有轮纹之出现,
这也表示当时已有车的应用事实,
因而又暗示了当时的交通条件的改进,
从而交换关系之发展无疑。
在辛店期的陶画中,
已经出现了人象展示,
这与祖先的圣像之摹绘里相联系的。
此外在装饰艺术方面,
如饰珠之制作则更为精美精致。
总而言之,在氏族社会时期,
艺术的活动还不是为了有闲者的娱乐,
或是为了交换上的价值,
而是为了记录劳动的人类对于扩大对自然的占有愿望之,
以及登记复杂的生产物之种类与数量数字。
所以这一时代的艺术是没有文字的人类对自然抗争之宣言表示。
在这一时代的艺术中,
我们决找不出一点人与人之间相互敌视的意味意识,
一切的动机都是为了共同的生存。
同样的,这一时代时艺术家还是为着社会全体之生产而服务之,
他们的庄严与伟大,
就是因为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目的,
而是为了劳动生产而艺术实际。
只有到氏族社会的末期,
艺术品才被卷入交换过程而开始改变其原有的性质。
据氏俗学的考察证实,
舞蹈在氏族社会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情势。
这主要地是因为他们生长在真正自由平等时社会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富侵贫的情事,
也没有有财不以相分之,
有力而不以相助之,
有智而不以相授之事,
更没有有疾病苦难而不相扶持的。
因此之故,他们愉快的发乎其心
的情绪,动乎其容,
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之歌之。
所以传说中,伏牺有“网罟之歌”,神农有“丰年之咏”之。
尧有“击壤之歌”丶舜有“卿云之曲”。
“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
云门(舞)至周大武(舞),
皆太庙舞。
乐所以乐君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之。
这些传说当然都是后人想象之辞。
因为当时的人,尚沒有我们今日所有的乐曲,
他们只是放开喉咙,
尽情地歌呼而已。
但这一时代之有歌有舞则是可以断言的。
可以想象,当他们举行大规模氏族祭祀时,
这些氏族社会的男女,
他们头上插看羽毛,
颈上挂着大理石的饰珠,
耳上带着石天不或贝环物饰,
甚至在他们的皮肤上,
用鲜艳的颜料描绘着美丽的花纹样式,
或者还带上假面具,
他们成群地集合在共同的墓地或者共同长屋之前地,
宗教的舞蹈开始,
他们也许把石头当鼓打,
把瓦砾当钟敲击,
把弓弦当琴弹曲,
把竹筒当笙吹之。
他们在神的面前,
展开了狂欢大会不止,
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前奏之曲。
第二章奴隶社会
笫一节
夏朝
中国古代的笫一个朝代。
根据古代传说和文献载记,
随看着中囯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步解体,
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系,
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族联盟的形式,
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
史为夏称之。
其统治时间约从公元前23或前
22世纪(一说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
近五百年左右时期。
夏代的世系,
从夏禹建国一直到夏桀被商汤所灭之。
共传十七王,十四世。
一.夏的起源与发展
夏部族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和主要活动区域,
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豫西)与山西省南部(晋南)地区,
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
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地区。
这-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洛水流域.
济水流域和颖水与汝水上游地区。
嵩山古为名崇山称之。
先秦与汉代及以后的人们,
在考证和追述夏人的活动区城时.
多将其与崇山及周围地区相联系。
如称夏禹为“崇禹”;
禹的父亲鲧为“崇伯鲧”称之。
在现今河南豫地区还有一些关于夏代都城遗址或其他遗址所在地望的文献传说与载记。
如有“禹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附近),
“启都阳瞿”(今禹县境内)地,
太康.羿.桀所居之斟?(今巩县境内)地,
“帝杼居原”(今济源县境内)地,
等等。其中多数是可伩的。
故有关夏代文献记载与传说的地望,
应是研究夏代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为探索夏文化遗迹,
在河南豫西地区进行了一些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在东周和汉代阳城之西约半公里处的“王城岗”(今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地,
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
在城內已发掘出和城墙同时期的大型房屋基础夯土,
以及基础下面填埋有殉人的奠基坑,窖穴与城门等遗迹。
根据两个城垣的部分城墙曾被龙山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中晚期;
另外城內奠基和窖穴中出土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证实,
约在公 58元前23至20世纪之间的夏代早期纪年之內时期。
而且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睌期城址所的地理位置,
也正与文献记载及传说中的夏代阳城所在地望吻合一致。
此外,凡是与夏代都城遗址所在地望有关的地方,
都发现有豫西龙山文化中期.
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
恐非偶然巧合。河南境內的龙山文化中.
睌期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
很可能与夏文化有关系。
另据文化记载和传说,
山西晋南的汾.浍水流域,
也是夏族祖先活动过的重要区域之一。
夏王朝建国后也曾迂都于此地。
因而后人在考证中,
多把汾水以东的今翼城附近称为“夏墟”。
据《世本》,“夏都阳城避商均也,
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地区。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
在晋南与夏代传说有关的地区,
也调查发现和发掘了许多处龙山文化中晚期和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因此,山西南部地区的龙山文化中晚期,
也应与夏文化密切关系。
据文献传说与载记,
在夏王朝建立之前时,
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战伇。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
夏部族增强势力,
博得了各部族首领的支持,
从而顺利地得到了部族联盟首领的地位位置。
禹对三苗的战争又取得了胜利,
将其驱赶到今湖北西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丹江与汉水流域,
进一歩巩固了王权统治。
夷.夏诸族首领完全臣服于夏王朝的统治,
成为维护王权的贵族世袭。
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万囯”之,
正是后人追述丶夏王朝建立统治地位的情景展示。
夏禹死,其子启继王位置。
这种“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
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
东方偃姓集团首领伯益,
首先起而反对夏启占据王位位置,
结果伯益被杀而死。
西方的同性邦国有扈氏(传说在今陕西户县一带)也曾起兵事,
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进击。
启与有扈氏战于甘地,
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之。
夏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
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
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境内)举行宴会贺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钧台之亨”。
但启居王位后时,
对本族和邦国进行阶级与剥削,
过着奢侈腐化生活方式。
《黑子》称启“好酒耽乐”,
《楚辞.离骚》也说启“娱以自纵”为事。
夏启死后时,子太康继位置。
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
于是在夏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先
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斗争之事,
后出现武装叛乱,虽被平息,
但夏王朝统治力量已经削弱无疑。
太康死后时,子仲康立。
仲康死后时,子相立。
这时东夷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后羿,
趁夏王朝内部的王权之争时,
攻入夏都地,“因夏民以代夏政”,
夺取了王位统治。
但善射的后羿恃其武力而不修民事,
以田猎为乐终日。
不久后羿被他的亲信末夷族伯明氏成员寒浞所杀之。
寒浞又命其子浇灭夏的同性斟灌与斟邿,
杀夏后相而死。
夏后相妻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境内,
生下了遗腹子少康称之。
少康长大后作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地。
有虞君主虞二女思以为少康妻,
并封之以纶。
当时少康“有田一成,众一旅”,
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大计。
他在斟灌与斟鄩余众的协助下,
灭掉了寒浞及其子浇势力。
少康又命其子杼灭掉了豷(犭壹),
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统治,
恢复夏王朝的政权统治。
少康死后,子杼立。
他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
杼执政后曾“征于东海”之地,
东夷诸族都臣服于夏,爵命受其。
夏代中兴局面得以形成。
夏人+分尊崇杼,他死后时,
曾举行隆重旳“报祭”。
夏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
到十四王孔甲时,
內部矛盾激化日益。
《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
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衅之”。
《国语.周语》也说是;“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之。
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
直到履癸(即夏桀)內乱不止。
夏桀是一个暴君。
不甲贤良民士,
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之。
后商汤在伐桀誓词中谓示,
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
子及汝偕亡”之,
表明人民对夏桀痛恨之极。
故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
囯亡而身死。
夏王朝为了加强和巩固統治,
除建立了由六卿统领的国家统治机构和军队外,
还修筑城郭以保卫贵族王室。
同时制定刑法,修筑监狱,
以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起事。
即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之。
禹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典籍。
另据《尚书.吕刑》,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之,
是说夏禹在征伐三苗时,
由于苗民的反抗而制定了残酷镇压的刑法律制。
夏代数量较多奴隶,
奴隶来源有二,一是战俘,二是破产或罪没的平民群体。
时奴隶或称牧竖,或称臣妾。
如夏启击败有扈氏后时,
就罚他作“牧竖”(即放牧奴隶)。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啬丶度人.众亦归为奴隶,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夏代的王室贵族对奴隶不仅强迫他们劳动出苦力,
而且还杀戮任意。
奴隶往往用于人殉人祭。
如在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内的发掘中,
就曾发现有用奴隶“奠基坑”的情况证实,
在城堡内中部和西南的夯土基址下面,
己发掘出“奠基坑”十几。
坑内的夯土层之间,
皆填埋有一些成年人和儿童的骨架事实,
其中-个坑内填埋的人骨架,
少者二三具,多者六七具。
另在河南临汝县煤山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
也发现有一些掷埋的人骨,
有的身首各异,有的全躯肢解之,
有的灰坑之中弃置,
这些非正常埋葬现象与阶级压迫和奴隶制不无关系。
夏代王室贵族对一般平民亦加盘剥之极。
如《孟子.滕文公篇》说示“夏后氏五十而贡”之,
可能指的是平民向贵族纳贡。
此外,其他各部族向夏王钠贡也定期,
即《左传》所说的。“禹贡九卅”和“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之。
二丶夏朝的社会生产
从很早的古代起,
聚居在黄河两岸的夏部族系,
就已经以农业生产作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到了夏代时,
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的基础是水利。
鲧和禹曾治水相继,
其治水区域大致在当时夏部族聚居的中原地区,
即今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地区。
有人认为主要在今伊丶洛河流域,
济水流域和颏丶汝河上游,
以及山西省晋南的汾水和浍水流域。
禹治水以导为主,
依据地势高低排除积水和疏浚滞淤,
使原来的沼泽“渥地”改变成“桑土”良田面积。
结合河南豫西地区的考古发掘材料看,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人们聚落遗址,
还多分布在浅山地区和丘陵地区河谷两岸的台地上,
而龙山文化中期与晚期的聚落遗址,
不但数量较前显著增多,
而且在靠近河岸两侧地势比较低的地带地区,
特别是在河南豫东大平原地区,也多有分布之。
这很可能和禹治理水患,
使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系。
《论语.太伯》说禹“尽力乎沟洫”,《国语.周语下》“嘉祉
殷富生物”和《养物丰民人”之,
都是追述夏禹的治水,
不仅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情势,
而且又引水灌溉农田地,
使夏代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形势,
为巩固夏王朝的统治,
奠定了物质基础实力。
夏代农业生产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
兼有一部分分骨器与蚌器。
出土的石制农业生产工具中,
石铲和石刀的数量为多计。
石铲皆为扁长方形体,
多在中部钻有一个或两个圆孔而己。
这种带石铲上直柄可作掘地翻土的石臿工具,
绑石前端带有钩状的木柄上,
就可作为松地锄草的石锄用之。
锄耕用于农业生产,
无疑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大变革与改进措施。
用于收割农作物使用的工具中,
以石刀数量最多计,
石刀较以前的改进之处也是在石刀中部钻出一个或两个系绑木柄用的圆孔里。
改进的工具,
使夏代的农业生产得到明显的提高实际。
河南豫西龙山文化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中,
有较多精致的斝.鬶.盉.觚.小壶等酒器。
文献中也有贵族饮酒成风的载记。
酒在中国古代向来都是用谷物酿造的。
只有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基础上,
才能用剩余的谷物进行酿酒事宜。
在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的证实,
发现有些草拌泥中夹杂着黍壳和稻壳的遗存说明夏代己有黍和稻等粮食作物于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
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
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
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趋势。
在烧制陶器方面,
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技艺,
而且在烧造方法上,
又多采用陶器出窖前的施水法技,
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坚硬质地。
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
还有精美而细放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缕刻等装饰。
器形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器等三十多种。
特别是有些造形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
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发亮的磨光黑陶器。
只有具备烧陶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人才能烧制出来,
故制陶业大概已
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领域。
在石器制造方面,
以钻孔石铲与石刀归为方式。
各种石器磨制精致。
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
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己相当成熟无疑。
少数靠近山区的遗址中,
有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问世。
而在远离山区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来的石片则不多见之。
说明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制造石器的地方交换过来的;
还说明当时石器的专门加工和交换己经出现实事。
在文献牛,
有复代冶铸青铜器的载记。
如“禹铸几鼎”和夏后启命人在昆吾铸鼎,
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实。
如在临汝县煤山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中,
出土了炼铜坩埚残块展示,
其中最大的一块长5.3厘米,宽4.1,厚2厘米,
上面保存有六层冶铜痕迹。
郑州牛寨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
也出土过一块炼铜坩埚残片显示,
残片上还粘附有铜碴与铜锈,
经化验是属于铜锡合金的青铜遗存遗迹。
特别是1980年在登封城岗的发掘中,
一件青铜残片出土于世,
残片宽约6.5.残片高约5.7.壁厚约0.2厘米,
经化验是包含有锡.铝.铜合金的青铜。
青器形有可能是青鬶遗迹,
有些学者认为,
夏代已经铸造铜器,
并进入了青銅时代时期。
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
以及酿酒和纺织,
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和领域。
诗歌集
(笫-集)之六
三.夏朝的文化艺术
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
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趋势。
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
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日食。
又如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
也是世界上最早流星雨的载记,
当时已经使用传统的干支纪日法。
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的,
胤甲(厪).孔甲和履癸(桀)等都是用日干为名字。
夏代的历法,
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顺序,
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
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实际。
孔子“行夏之时”。
《大戴礼记》保存的《夏小正》等,
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
夏代的文字在目前的发掘材料中尚不多见。
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有刻划的陶文记号痕迹。
在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的发掘中,
都还没有发现甲骨文面世,
所以目前尚无可靠材料证明夏代就有甲骨文证实。
夏代的有些陶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胎薄似“蛋壳”的磨光黑陶器,
不但造型秀丽,
制作精湛和器表黑亮,
而且在器表还刻有精细美观的划纹与镂孔工艺。
禹县瓦店遗址出土的一件红陶盉盉盖有展翅的凤,
凤头昂起,
双目前视,羽毛密集.刻划逼真而精细。
登封程窑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陶残瓮显示,
在瓮的磨光肩部,
用小圆状物饰印出类似兽面纹的图案装饰。
登封王城岗出土的一伴残陶瓮证实,
在黑亮的肩部,
用朱红绘制出很醒目的成排圆点排列式,
有人认为是太阳纹,
均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之一。
近年来在河南禹县阎赛和山西翼城陶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都发现有制作精致,
作折角形的石磬,折角处有悬挂的圆孔。
乐器的出现于世,
说明夏代文化艺术已进至较高水平无疑。
诗歌集
(第一集)之七
笫二节
商朝
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
从公元前17世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时,
至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
及公元前11世纪商王纣被周武王同西南各族攻灭之时,
共传三十一王,十七世,
历时六百年左右时。
商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其农业比较发达,
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技艺。
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白陶.釉陶,
交换也逐渐扩大范围领域,
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
强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
西到陕西东部地区,
北达河北部,南至长江流域,
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