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yylz.com

一、时间、皇帝不同

1、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

2、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二、原因不同

1、贞观之治是因为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2、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局面不同

1、贞观之治时唐太宗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唐太宗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2、开元盛世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本名

魏徵(征)

别名

魏玄成、魏郑公、魏文贞

玄成

所处时代

隋唐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魏叔玉

儿子

魏叔玉(约623年—705年),字汝玺,唐初名相魏徵嫡长子,曾与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定下婚约,不久婚事取消,之后娶房氏女为妻。其父魏徵死后,继承郑国公爵位,官至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魏徵自少孤苦贫寒,虽穷困潦倒但有大志向,早年不事生业,出家成为道士。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眼见天下将要大乱,尤其属意于纵横之说。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期间写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发现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未能采纳。

大业十四年(618年),占据洛阳的军阀王世充攻击仓城、洛口等地,均被李密击败。这时,魏徵对李密的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老生常谈。魏徵反驳道:“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于是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于是被授为秘书丞,赶赴黎阳。经过魏徵写信劝导,李勣决心归唐,并开仓运粮,接济淮安王李神通。九月,夏王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转驻黎阳,又被窦建德击败。魏徵、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派出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徵的名声,请他担任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派人把魏徵带来,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的祸事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府主簿。

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擢升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并命他安抚在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旧部,允许便宜从事。魏徵到磁州时,正巧遇到押送前东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的囚车正在驶向长安。魏徵对副使李桐客说:“我们动身时刚得到诏命,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都一律赦免不问。现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师,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岂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况且有关国家利益,明白了没有不去做的,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损害国家大计。现在如果释放李思行他们,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责,那么信义的感召就会远达天下。古时大夫出使,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况且我们这次出使,主上赐予便宜行事的权力。主上既然对我们以国士相待,我们怎能不以国士相报呢?”李桐客同意,当即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书呈报李世民。李世民览奏后非常高兴。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李世民曾经慰劳魏徵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至诚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出使河北的同年,魏徵继续升为尚书左丞。

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李世民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遭受这些没有根据的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于是李世民让温彦博代替自己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第二天,魏征入朝上奏说:“臣听说君臣一心,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一味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李世民大感惊异,且改变脸色道:“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李世民问:“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稷、契、咎陶(皋陶)就是良臣,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李世民深深地被魏徵的话打动了,赐给他绢五百匹。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鉴于隋末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的状况,魏徵奏请李世民允许自己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数年之后,“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当时高昌王麴文泰准备入京朝见皇帝,西域各国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机会,派使者进贡,李世民让麴文泰的使臣厌怛纥干前去迎接西域各国使臣。魏征规劝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的创伤还未恢复,如果稍有劳役,自己就不得安宁。往年文泰入京朝见,所过州县,尚且疲于供给,何况再加上这些人(指西域各国使臣)。假如让这些人以商人的身份来往,边地人民就会因此得利;如果作为宾客前来,中国(指唐朝)就会消耗大量资财而深受其害。汉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经安定,西域请求东汉设置都护、送侍子进京,汉光武帝不准许,是不愿因为蛮夷而使中国消耗劳力资财受害。现在如果答应十国使者入京进贡,它们的使者不下千人,将使边地各州怎么应付?人的心性各异、头绪万端,过后即使后悔,恐怕就来不及了。”李世民认为魏征的意见很好,马上派人追赶、制止已经出发的厌怛纥干。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632年,《旧唐书·魏徵传》记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高官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年),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的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降乘,不是亲王所应承受的礼节。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当今,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此年三月,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李世民大行庆祝,又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在东宫举行大型的宴会。席间,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的官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此时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撰成《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于是赐魏徵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后来,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极尽哀荣

自贞观十六年(642年)起,魏徵的病情加重,李世民常派中使探望,还让中郎将留宿魏徵家中,随时奏报他的病情,期间赏赐的药食不计其数。魏征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室,李世民把原来自己准备建小殿的材料移给魏徵营造正室,五日就修成了;同时派中使携带白色的褥子和布被赐给魏徵,以此满足他崇尚简朴的心愿。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四岁的魏徵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到魏徵家中探视,屏退左右侍从,与他交谈良久,方才回宫。后来,他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即新城公主)再次到魏徵家中。魏徵强撑病体,穿戴朝服,拖着带子。李世民见状,悲从中来,一边抚摸着魏征一边流泪,问他有什么想说的,魏征说:“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李世民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指着衡山公主对他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但魏徵已经身体衰弱到无法起身谢恩了。数日后,李世民忽然在夜里梦见魏徵,如同平日里一样,到次日清晨,魏徵逝世的消息传到宫中,时为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日(643年2月11日)。李世民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徵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丧礼;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为他举哀。随后,李世民下诏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7];同时赐羽葆、鼓吹,加班剑四十人,赠绢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允许他陪葬昭陵。

将要下葬时,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生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徵的志愿。”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仅用白布、帷幕装饰承载灵柩的素车,不用花纹、色彩和刍灵。李世民亲自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徵灵柩的方向痛哭,竭尽哀思,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晋王李治奉诏致祭,李世民亲自为魏徵撰写碑文,并将它书写在墓碑上。之后,李世民追思魏徵不已,又赐其家封户九百户。

死后反复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将作少监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第四。

不久之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陈国公侯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到这时,李世民开始怀疑他结党营私。魏徵又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晓此事后,愈加不满,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参见词条唐灭高句丽之战)。回师之后,他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召魏徵的家人到行营,赏赐、慰劳裴氏,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立起墓碑。

主要影响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466余部,89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

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

历史评价

李世民多次称赞魏徵:

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19]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元稹《论谏职表》:臣闻太宗文皇帝时,王珪、魏征为谏官,文皇虽宴游寝食之间,王、魏实在其所,用至於文皇发一言,则王、魏善之而後出,举一事,则王、魏虑之而後行。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举无遗事,言有典常。

刘昫等《旧唐书》: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22]②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③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④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康熙: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鲁公为文,往往杂于浮屠之说;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至今所传十思、十渐等疏,皆人所不敢言,而帝悉听纳之,此贞观君臣间直可追都俞吁咈之盛也。

袁枚: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

蔡东藩《唐史演义》:唐代谏臣,莫如魏征,唐代奏议,亦莫若魏征之十思十渐两疏。

主要作品

类书史书

《群书治要》[28]

《隋书》序论

《梁书》总论

《陈书》总论

《齐书》总论

个人诗篇

《赋西汉》

《横吹曲辞·出关》

《暮秋言怀》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郊祭文

《五郊乐章·肃和》

《五郊乐章·雍和》

《五郊乐章·舒和》

《五郊乐章·黄帝宫音》

《五郊乐章·黑帝羽音》

《五郊乐章·青帝角音》

《五郊乐章·赤帝征音》

《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太庙文

《享太庙乐章·永和》

《享太庙乐章·长发舞》

《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享太庙乐章·肃和》

《享太庙乐章·大成舞》

《享太庙乐章·雍和》

疏议

《十渐不克终疏》等

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

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

亡失一镜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执作从事,就好这一口罢了。”李世民默然有感,等到魏徵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叹良久。

人物争议

籍贯问题

据唐玄宗时的《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记载:魏氏为“巨鹿曲阳人”。《邙洛碑志三百种》中《魏华墓志》称魏徵之孙魏华为“巨鹿下曲阳人”[2]。唐初杜淹记《文中子世家》时同此说,提到王通的门人有“巨鹿魏徵”。唐初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父子编撰的《北史》则记魏徵的从兄魏收为“钜鹿下曲阳人也”。到唐宪宗时的《元和郡县图志》、唐末的《魏公先庙碑》及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安阳县》记魏氏均写为巨鹿曲阳。《贞观政要》记载:“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五代时修成的《旧唐书·卷七十一》载: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北宋初年的《新唐书·卷一百一十》: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而《浙江魏氏分徙录》中记载“至郑国公(魏徵)由曲阳(晋州)卜居彰德府之安阳县”。《晋州重修儒学明伦堂碑记》“晋畿辅首善地,降神毓秀,代产伟人,唐有魏文贞公”。《新建晋州名宦乡贤祠记》记载“唐郑国公赠司空魏征,赵魏人”。

《辞海》修订本综合诸说,提及了魏徵为“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

综合诸碑记与《贞观政要》《新唐书》《旧唐书》等书来看,魏徵是巨鹿郡下曲阳县人之说是没有疑问的。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

魏钊

字弘理,本名魏显义,北魏时官至义阳太守、建忠将军。

祖父

魏彦

字惠卿,北魏时官至光州刺史。

父亲

魏长贤

北齐时官至上党屯留县令。唐时赠定州刺史。

妻子

裴氏

封郑国公夫人。

儿子

魏叔玉

官至光禄卿,袭封郑国公。

魏叔瑜

字思瑾。擅书法,官至豫州刺史。

魏叔琬

擅书法。

魏叔璘

官至礼部侍郎。

女儿

魏氏

嫁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霍王李元轨。

魏氏

嫁河东薛氏出身的薛仁伟,生子薛稷。

孙子

魏膺

魏叔玉之子。官至秘书丞,唐中宗复辟后袭封郑国公。

魏载

魏叔玉之子。官至怀州司兵参军。

魏献

魏叔瑜长子。

魏华

魏叔瑜次子。

魏殷

官至蔡州汝阳县令。死后赠颍州刺史。

孙女

魏氏

魏叔瑜长女。

魏氏

魏叔瑜次女,嫁霍王李元轨第五子、南阳郡公李纲。

曾孙

魏瞻

魏华之子,官至驾部郎中。

魏明

魏殷之子,官至监察御史。

魏隋

魏殷之子,官至蓬州刺史。

魏万

魏殷之子,官兼御史中丞。

玄孙

魏凭

魏明之子,官至献陵台令。

来孙

魏谟

魏凭之子,字申之,唐宣宗时官拜宰相。后以守太子少保致仕。死后赠司徒。

晜孙

魏潜

魏谟之子,字蕴华。

魏滂

魏谟之子,官至殿中进马。

仍孙

魏敖

魏潜之子。

后世纪念

墓葬

主词条:魏征墓

魏徵墓在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庙宇

魏徵庙建在魏徵墓前,庙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有明天启四年《重修碑记》、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碑。殿前还有雍正五年(1727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满堂神像碑》,记载了重修魏徵庙的经过。1985年,魏徵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71《魏徵列传》

《贞观政要》卷3《任贤》

《新唐书》卷97《魏徵列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