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饮完了御赐凯旋之酒,在迎礼官的引导下随倚仗朝明德门行进。
进入明德门之后,禁军士兵分列两侧,朱雀大街净水泼面,长安百姓在两侧夹道相迎。
“我们胜利了!”
“大唐万岁!”
“陛下万岁!”
鼓乐之声大振,十二卫的军旗之后,便是衣甲鲜明的十二卫禁军,紧随其后便是皇帝李隆基的銮驾,其后是太子李亨,紧接着是这次平叛有功的一众文武。
仪仗从玄武门进入了大明宫,朝廷众臣皆在含元殿外的广场肃立,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行了祭祀仪式,祭祀完之后,李隆基和群臣前往宣政殿。
在一众仪式结束之后,李隆基由于身体虚弱,额头上早已经冒出虚汗,李隆基不想让群臣看到自己病态,强打精神,雄踞于宝座之上,群臣拜倒山呼万岁,礼毕,李隆基令高力士宣召,平定叛乱,昭告天下,减免兵祸州郡租赋,封赏一众文武,还宣布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此后一应国事全权交由太子李亨。
难怪李隆基方才没有收下李亨的虎符,原来李隆基早已经做好了禅位李亨,做太上皇的决定。
李亨没想到李隆基当着群臣的面宣布此事,觉得如此便是自己僭越了父皇,忙开口道:“父皇,既为臣子,当为父皇分忧,请父皇收回朱批特权。”
李隆基用手扶着龙椅站了起来,向前迈步,身体在不停的颤抖,额头上已经微微有了些汗珠,他在极力的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李隆基走下了金阶,将手伸向了李亨。
李亨看着李隆基颤抖的步伐,心中疼惜,一把握住了李隆基的手,扶住了他的臂膀,李隆基喘息了一阵,过了一阵,用一种沙哑的声音道:“朕之前不相信任何人,是因为朕自己不相信自己…朕不想此生留有遗憾,亨儿,你听着,你一直都在做父皇一直想做但是没有坚持下来的事情,朕会给你朕所拥有的一切,让你毫无顾忌地去理解整个天下,让你心中的仁义传递到大唐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李亨怔忡地看着李隆基,被李隆基的一番话所震撼。
李亨没想到自己的父皇说出这样一番言语,热泪不由自己地奔涌而出。
李隆基紧握着李亨的手,同时面向群臣。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这个富丽堂皇的朝堂上,权力阶级只是为了利益和私欲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今天李隆基居然禅位于太子李亨,便是用仁义和信任去打破一直以来被冰冷的利益和私欲控制的朝堂,有几位老臣看到这一幕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充满敬佩。
刘羡之的眼神中也闪现出光芒,一种久违了的光芒。
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太子监国,如朕亲政,太子朱批,如朕亲阅,群臣务必全力辅佐。”
群臣上朝多年,皆是一些严肃的朝政,纵是人的感情也被着朝堂上的法度律令所区分束缚,方才李隆基的一番话,以天下为先,不失父子真情,群臣皆备这种感情所感染,纷纷行以大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此番的山呼充满激动,与之前的完全不同。
就连刘羡之的表情,也微微有一些变化。
退朝之后,李隆基虽然有些疲累,依然点名留下了刘羡之。
群臣皆知道刘羡之辅佐太子,是太子倚重之人,从今天李隆基点名留下刘羡之来看,刘羡之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不一般,刘羡之的地位是一部分是因为刘羡之无双的谋略和智计,另外与皇帝和太子的信任也是分不开的。
李隆基看着刘羡之,开口道:“刘羡之,朕今日所行之事没有违背我与你之间的诺言吧。”
李隆基在刘羡之的面前做出了什么样的承诺?
刘羡之双手行礼,语调不高,却很清晰,“陛下重诺。”
“你若付出真心,必然能够得到回报。”李隆基口中喃喃念着这句话,仿佛是自己最深深的体会。
刘羡之静静地站着,沉默了很久,开口道:“就在陛下决定信任太子殿下的那一刻,便是信诺之举,群臣也见证了这一幕,天下人也看到了这个结果,那些曾经为大唐牺牲的人,若泉下有知,定然也会因陛下此举心中充满敬意。”
李隆基静静地看着刘羡之,“为大唐牺牲的人…”李隆基知道自己早些年太过于自私,为了维护皇权曾犯下了诸多错误。
这些年有多少人为大唐牺牲,有多少人像刘羡之这样忍受着屈辱,还在为大唐付出着,李隆基接着道:“朕虽然年迈,但是朕也不会逃避,朕不想让那些为大唐付出的人感到失望。”
“那些人…”当然包括刘幽求、玉宁公主、先太子、鄂王、光王、张九龄、李适之、韦坚。
“朕在进行决择的时候,才知道你当时的决择是多么不易,正是因为你,朕选择承认和面对,之前伏龙山庄一案,朕决定重审。”
这么多年来心中毫无波澜的刘羡之如此忽然心中微微一热,他没有想到李隆基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对帝王来说,名声如同帝位一般重要,陛下重审此案,如同罪己。”
“朕当然在意名声。”李隆基的眼神中露出豁达之色,年迈的皮肤此刻也愈发的矍铄,“比起身后留下的名声,朕更在意的是大唐的未来。”
刘羡之终于抬起了头,正视着李隆基。
“你现在是使用什么身份与朕奏对?扶龙山庄庄主的身份?户部尚书?你准备就这样一直隐瞒下去?”
刘羡之道:“陛下,我所做的这一切皆是继承先父的遗愿,铲除奸佞,维护天下安定,并不是为了过去的那件无法挽回的旧案而去改变什么,我在京城之中搅动风云,在别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个谋臣的身份,我不能向每一个人去解释,我不想因为在后世的评价中,认为我赢得陛下的信任便是为了做这些事情。因此,刘羡之依然还是刘羡之…”
李隆基心头涌出一股热流,闭上了眼睛,感叹道:“心中无私,以天下大义为首,始终如一,朕,不如你。”
刘羡之行了一个跪拜之礼,转身,走出了大殿。
李隆基看着刘羡之离去的背影,眼神悲伤而又温暖,“刘幽求,你的儿子几乎和你当年一模一样,朕心中的那一份羁绊,终于可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