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羡之此刻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的花丛,露出一副沉思的神情。
他此刻正在思考着接下来很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
这时崔梦庭走了进来,眼神中有一丝兴奋之色,躬身道:“庄主,看来我们努力并没有白费,陛下果然将目光锁定在了庄主的身上。”
刘羡之慢慢地将后背靠在椅背上,“李林甫壅塞言路,陛下虽然这几年养尊处优,但是只要提醒他最敏感的地方,陛下的那颗帝王之心便可成为天下间最绝情的凶器。我们的陛下疑心最重的便是臣下专权结党,只要能够引起陛下的疑心,他自然会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寻找支持一个可以制衡的那个人,所以他会注意到我。”
刘羡之将事实揭露地不留一丝余地是因为他不想再带有任何的情感,“所以,陛下关注庄主不是因为庄主的经纶之才,而是心中的帝王心术。”
刘羡之不由得叹息了一声,“这是一种睿智,但是也是一种不安,因为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他只能用这种法子,这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刘羡之似乎是在表达一种长久以来的情感。
“庄主,若陛下不信任李林甫的话,他可以用雷霆手段将其扼杀。”
“李林甫势力庞大,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陛下不会用这种法子,虽然贵为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整个帝国的稳定。”
崔梦庭点了点头,“庄主在这一年展示出来的才华被忠直之臣和科举学子所称颂,并且品德也传人了百姓的家中,这些当然会传入陛下耳中。”
刘羡之道:“我既不是官宦后裔,也不是氏族大姓,这反而是我最大的优势。”刘羡之的语气又专为沉郁,“但是我被陛下选中的使命并不是治世,拥有这些当然还不够。”
崔梦庭想了想,道:“要对付像李林甫这样的一个对手,我们需要更多忠直的朝臣,可是,现在李林甫已经将忠直之臣全部打压。”
刘羡之道:“现在并不是没有纯臣,只不过纯臣现在是在隐忍。”刘羡之平淡的眼神中露出一丝锋锐之色,“我要让陛下自己去选。”
崔梦庭道:“我明白庄主的意思了,是时候该让陛下知道现在朝廷是什么样子了。”
刘羡之将眼神移向窗外,眼神中充满了风云际会的激荡,“关于科举李林甫从中滥用职权一事,我向陛下建言,我就是要让陛下看清形势,下定决心,这样我们才能有必胜的把握。”
李林甫身为宰相,法度严明,动循格令,谨守格式,朝令政务,各有常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林甫大权独握,但是他每次朝会之前都要把朝中所有大小事务,向李隆基禀报一遍。
这一点李隆基很满意,但是正是这一点反而麻痹了李隆基。
时辰马上就要到了,李隆基在勤政殿内踱了踱步,朝着窗户走过来,他看了一眼窗外,天色湛蓝,晴空万里,从房檐射过来的阳光耀眼而又强烈,屋顶的红瓦反射着阳光,呈现出一片华丽的金黄色。
李隆基三绺胡须整齐而又儒雅,长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他注视这窗外浓密的梧桐树,眼前的景物如此迷人鲜活,但是李隆基的内心却是犹疑的,因为今天那个自己最看不清的人要来例行禀告朝政要事。
李隆基必须表现出一副和平时相差无几的模样。
从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李隆基知道李林甫来了,他慢慢的转过身,眼神中有一丝深沉,他坐到了御座上,等着李林甫。
行完礼后,李林甫依列将今日的政务朝李隆基一五一十的禀告了一遍,李隆基今天听着李林甫的禀告的心境与往常大有不同,李隆基询问了一些要紧的事并相应做了一些指示。
李隆基问道:“李卿,如今百官循资格授任之事由谁负责?”
李林甫道:“禀陛下,考核和授任一事由吏部侍郎孙进负责。”
“朕记得在你升任右相之时就令你规范吏部百官的考核授任,经过这么几年的推行,想必吏部都是按照李卿亲自指定的格令行事。”
李林甫今天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会问及这个问题,于是小心翼翼的回答道:“回禀陛下,官员的诠选流程经过修改和完善后,吏部授任百官依照这套流程都能够有章可循。”
李林甫近年来逐渐减少生员的数量,从考卷的出题到考卷的评判都由李林甫一个人暗中把持,考卷皆是一些道理学说,缺乏议论和探讨,渐渐地将考生引向以泛读而无精读,有知识而无才学,有引经据典而无批驳和思考的境地,因此上元诗会才与此相抗,展示学子的真才实学,评选其中姣姣,李林甫操纵的科举在诠选时便开始束缚手脚,没办法做到淹没全部的才俊。
朝堂之中,一些才学超卓之人也被李林甫暗中调离敏感之位,看似吏部皆循资格授任,其实一些敏感和重要的职位的官员皆慢慢趋向平庸,此刻的朝廷已经是万马齐喑,就如一片整齐而又古板的老林,皆迎着风吹来的方向倒向一边,而李林甫只负责控制风向。
这些年总共有五个人发现如此选任百官存在很大彼端,其中三人被李林甫发配至岭南,两个人准备上奏参劾,被李林甫压下奏章,被李林甫以贪污枉法之罪下狱,在罗希奭的诬陷下处死。
李林甫如此做与边将招兵买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其的手法太隐秘,三省六部现在如同织布机一般严格按照格令流程运作,现在的效率要比张九龄为相时的效率高出一倍,但是相较之前张九龄为相时,群臣争鸣,各抒己见,新政迭出的情况几乎再没有出现过。
知道李林甫阴险狡诈大权独揽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李林甫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刘羡之便是其中一个人。
没有任何人对李林甫如此行政产生疑问,这反而是最大的问题。
这些格令大多都是李林甫制定的,他已经隐约的感觉到皇帝如此发问的目的,因此将这些格令说成是由吏部完善制定的,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朕于开元之初诏令各郡县举贤良,此诏也要让吏部督办,大唐国力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但是对于贤良之士,朝廷一定要重视,自古学而优则仕,朝廷还要为他们广开入仕通道。”
李林甫微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身子,他没想到今日皇帝会说出这样一番话,“陛下,此举关乎朝廷用人,微臣不敢懈怠,吏部每年之初皆重申陛下关于郡县举贤良之诏令,这些人皆为低职官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郡县贤良皆在观察之中。”李林甫的回答也是无懈可击。
李隆基接着道:“如此甚好,朕以为除了科举之外须另辟通道,面向一些擅署文章之人,公布天下,让这些人聚于京师,才学超卓之人,朕亲自与他们对策殿中,以诏示朕渴慕天下贤才之心。”
李林甫顿了顿,躬身道:“臣以为此举甚好,诏令公布天下,定有很多人来应试,然其中定有良莠不齐,臣请求由臣和吏部来依照才学选荐,脱颖而出者闻奏殿下。”
“此事就由李卿去办理吧。”
李林甫立即道:“此举乃是对天下贤才的重视之举,检试复试选送都体现陛下的爱才之心,臣定会办好这次选试。”
李隆基点点头,微微眯着眼睛,“嗯。”
欲望会随着权力而不停膨胀,而李隆基处在权利之巅,对这种欲望更加敏感。
而处在欲望之中的李林甫,反而当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