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复兴文化 第41章 对清朝的反抗

作者:晨风物语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4-03-15 02:05:11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因即因缘,果即果报。《涅槃经》有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在《红楼梦》中处处充满因果论,特别是每个人物的结局与人物性格、前期所作所为的关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今生,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灌溉之恩,今生林黛玉的泪水回报贾宝玉。当然,贾宝玉第一世是补天顽石,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有此因果,也注定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对于其他人物,无论是本人性格也好,所作所为也好,最不该有判词结局的人或许就是贾元春。那么为何她会如此凄惨?

红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有四大谜,分别是贾元春判词之谜、贾元春《恨无常》曲之谜、《红楼梦》书名之谜和《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可以看出,贾元春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这里专门来看一下她的判词与判曲。判词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这难道是说贾元春活了二十年,一直在辨别是非?我认为这里的二十年可能是虚指,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就是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一直在性善论与性恶论争辩。是非善恶其实本就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我们可以从世界一些流行的观点中来得到一些启发。洛克著名的白板说认为新生儿像白板一样,没有性善与性恶,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洛克的这一学说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不过,由于他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的反映论仍是一种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当然,战国时告子也有”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性无善恶论。遗传与环境学说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既是与遗传有关,还与后天的环境有关,不是单纯的性善与性恶,遗传多是气质,后天多是性格。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也告诉我们是非善恶对于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是相对的。下一句,”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多子,对于像身处皇宫的元春来说孩子的重要性,也是说明元春所代表的元朝对人的一个大肆屠戮。从封建时代女子意识的觉醒来看是对女子必须母凭子贵的新的认识。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很多人认为是三个春天,也就是三年之后元春就薨了。而我认为这里的”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三姐妹都没有”初春“即元春的风光。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元春去世,同时告诉读者,红楼梦此时将要终结,她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单单从前八十回来说应该是因果定律,即贾府害死林黛玉,吞并林黛玉的家产,那么皇宫害死元春,查抄了贾府,一如大鱼吃小鱼。同时,”虎兕相逢“也与判曲相呼应,专门说清朝的一种刑罚即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判曲中说,”恨无常又到“,”无常“即黑白无常,代指外国人,看过电影《宁古塔》的都知道当时满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相互勾结,不断打压汉人,在发配宁古塔的路上有很多外国人监视。这也道出在清政府为官的不易和清朝末年各种战争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的因果定律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事物如今结果全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结果。贾府在林黛玉身上种的因,也在贾元春身上得到了果。《华严经》有言,”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缘起性空,有缘因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作者也许就想告诉世人要积善因,也是向满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做出宣判。也许,王夫人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何平白无故地死去,只有已故的林黛玉看到了一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