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杂乱无章 第206章 读《敢于孤独的勇气》

作者:落落星尘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4-05-13 16:32:54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跌跌撞撞地看完了这一本书,不觉得收获多大,感觉只是稍微打磨了一下自己对于某些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最近晚上会抽空看看,印象都是比较碎片化的,不至于深刻,也无需过多地回味。否则,要真去尝试回想的话,其实比一开始粗略地看无聊多了。

作者是周国平先生,高中时听我发小说起过,好像是写的文章逻辑思维不错。他当时写的内容是在课本上的,我看着也没多少兴趣,就没怎么在意。

周先生应该是有名的。但他人声名与我是否想读他的著作并没有什么密切联系。周先生也不例外。

书中讲述哲学的内容是占了大部分的,说是说教也没错,谈了很多逻辑概念等比较抽象的理论,阅读上理解不难。能够自圆其说,逻辑思维确实有功底。

不过我有时候觉得读他的书有点被冒犯到。书中偶尔有我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总是在隐晦中悄悄灌输到我的认知当中,引发我的一些思想抵触。

作品的结尾,谈及读书,周先生似乎把养成良好读书当成正典,而当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玩游戏看新闻八卦等活动当成旁门外道来贬低。

这种观点我自是抵触。本来体验和融入生活,才是学做人所上的最后的真“大学”,因为学习读书本无固定形式,何必一棒子打死一帮人?

学习只得看经典著作?我看了一下,这不和周先生自己所说的大众媒体推广的阅读一样吗?(现在的媒体推广阅读的难道不也是经典著作?或许当时周先生写下那些内容的时候,大众媒体环境推广的阅读著作还不是这些?)

周先生的主观推荐显然有失偏颇,只看好前者(正经读书读经典著作的人),却把后者(融入生活的大众媒体所推广的、热门的、响应当下时代精神的著作的大众)贬低。

主观意识上,在阅读时就感觉被强行灌输这类认知,我因而觉得被冒犯了。

看新闻时事,聊八卦、浏览网页何尝又不是学习知识和认知周围的世界?只是两者有浅看和深看的区别罢了。

浅看的人把这些当消遣,自然是浅薄粗俗的,深看的人,则会把这些事物当作观察生活的时代感的一种方式。

否则怎么会有“时代感”的回忆话题成为当下民众讨论的热点?

我看影视剧、看八卦、看新闻和媒体有时候推荐的东西,所收获的认知也不至于像周先生那般描述的浅薄。

而且,重要的一点,我能从中学到很多(即便我从事写稿与思想觉悟上,读书是重要的引子,但学得更多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日子),这样已足够丰富我的精神生活,两者本不该评个优劣高低,而是相互成就的。

从书上看得出来,周先生更向往出世超凡的生活,举世脱俗。我则向往入世的生活,有粗鄙,也有活力。

许是周先生无聊,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从入世的生活中找寻令自己无憾终生的事物和目标。

有趣的是,周先生在谈到无目的的旅行时,所发觉的生活本质,和我此前看到的大众媒体推荐浏览的“断舍离”,其实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东西。

周先生有些摆弄的嫌疑,只认正典而不屑喧嚣俗物。倒是在往后的生活中发现,这些大众早已知晓于心的内容。然后展现出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新奇感,让人不禁觉得有些滑稽(还请见谅)。

想来人越想出世脱俗,反而更显得俗气,入世随俗,秉持本心说不准更加清醒哩~

这点周先生也有在书里谈到,由此可知,有些事情周先生他是想得明白的,就是智者千虑,也有糊涂的时候。

周先生这本书也自然有些好东西在里面,例如在谈到哲学时,他的子女(是女儿吧?)提问关于哲学的例子。

这个举例最直接生动,说明了孩子有时候比真正哲学家更富有人生智慧,从而督促大人返璞归真。

爱情婚姻的部分,我曾经经历过的肯定是没有比周先生要来得多的(年纪和阅历摆在那儿),他比我这不知却无畏的小子要更有发言权,而且我也大致同意他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观点。

局部可能有些偏差,当整体评价和建议是中肯的,不过我也没记住细节,就不多说。

有一点,可能周先生有些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就是灌输想法的营销做法,这点我自是觉得没什么必要。

像在书中谈到的很多哲学家和他们著作理论相关的内容,周先生时常用来佐证自己的哲学观点。然后便理所当然似的认为那些是最合适读者的结论,做法上搪塞了些。

可对于我这种确实没看过那些优秀哲学家的经典书籍的人,也理解不来,所以突然的举例看着我觉得有些脱离主节奏了。

别人得出来的结论,自己套用了,不就成了组装货吗?周先生自己的呢?我没发现有多少是周先生自己写出来的、在我看来愿意接受的东西,因为接受不多,所以具体的我也已遗忘。

或者每个人经历虽然不同,但经历过的人生阶段却似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在小时候就尝尽苦痛和困难,心智上成熟越早。有些人后续生活中,可能才渐渐地醒悟察觉到。

两者之间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体会同样的感悟和生活经历的时间点不一样。

我在这本散稿中,写过不少我出来工作后才体察的内容,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我是不是没什么可说的,反而是在偏后期才写这些。

请容我辩解一下,不是的。我写的内容,近乎绝大部分是近来想的。就像前面写的,我只是后面经历了这些事,才想明白的。

有人比我早经历这些生活,自然较我早些有领悟,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跟我前面看到的周先生在书籍后面写到的“断舍离”内容类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不同在于,我只是经历得晚些而不是刻意去避开面对那些庸俗的生活日常。周先生自己则是个人在前期就靠主观选择,避开了他不看好的生活轨迹,结果导致了他晚年时才想明白这些大众早已熟知的内容。

莫以他人无知便当他人永不会醒悟,说不定,他们也仅仅是个别地方没曾想明白而已。而在其他生活上的经历与醒悟,我们自己可能远远不如他们。

人犯傻无知,做蠢事,主要是他们不明白做蠢事会经历的结局。我们只是在前人的经验上,早些时候就学会避开了犯傻。

等他们明白了,他们实际犯傻的过程与经历,将使得他们觉醒更多(由此看来,人有时候犯傻,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往后的生活中,他们往往能展现出更多敏锐的智慧。

相反,有些生活经验和教训,我们自己只从书上看到了,未曾实际体会过,虽有前人智慧,却始终少了敏锐的觉察辨别能力。往后的生活中,难免在遭遇一些新的未知的困难时,犯傻犯错。

学习认知比较浅,主要是因为只看了做了什么,会得到什么,从而选择是做还是不做。

学习认知较深,则是看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为什么又会导致他们得到了这么做的结果?

很显然,有些事,即便是一开始的做法或者选择一致,但结果却是各种因素影响的。

不明白其中原由,自然算不上学到了其中的智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