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作家助手上看到的一个话题所引发的思考。就是“关于从事写作以来,知识储备量是否有所增加?”
看到其中一位评论回答则让我突然有了点探讨的兴趣。因为她的回答是有,但是原因却是因为她的作文差,所以写作后反而慢慢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
一看到这内容,我突然忍不住想了一下:网络小说的写作和学校里的语文作文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作文?网络小说?相信不少人对两者的感觉真的是天差地别。这的确是一件让人觉得很无奈而又哭笑不得的事。因为同样是写作,区别这么大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然后发现应试作文和网络小说两者的区别最大的地方,莫过于在限时间和卡字数这两点上。而这两个原因也很好理解。
不过在谈正题前,先谈一个常见的题外话,作文和小说在体裁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有影响。但偶尔碰到的仅限单一体裁的个别现象(例如仅限议论文体裁的一般都要求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和条理依据)则相对来说影响是有限的。
毕竟现在作文改革了不少,也在逐渐放宽体裁方面的限制,这种情况以后兴许会逐渐减少学生们学习写作上的阻碍。
言归正传。
限时间,无非是考试有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更多的其实是在考验临场发挥。这件事我相信不只困扰过我一个人。
因为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前面题目花费了很多时间,到了后面作文。一看,得,傻眼了。这题目不仅是自己不擅长的,而且完全没思路。怎么办?只好硬着头皮赶紧动手写。
关键那会儿我写字慢,连周围同学都基本比我快(偶尔会瞥一眼周围同学的动静看他们做到试卷的大致的位置)。再不抓紧写作?那不要命了?
但这时候,问题来了。要是写得顺畅还好。但实际上写一写发现思路卡住或者偏题了,只好找方法再拐弯补救回来。
想删改前面已经写的?已经不可能了,时间不允许,而且答题卡就一张。即便换了答题卡,也再没时间去誊抄前面所有已做过题目的答案。
所以,等到磕磕绊绊写完作文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还没写完考试就结束,答题卡被收了上去),那一瞬间,整个人都有种无力回天的感觉。
心里不好的预感能持续到成绩出来以后、答题卡重新发下来的瞬间。而那时候,不好的预感往往会成为现实。
等重新看到自己那刺眼的作文分数,有几个人是对语文作文又多了几分绝望从而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相信不用我多说,身为当事人大家也都应该再清楚不过。
这是临场发挥限时间导致的应试作文让人觉得恐惧的地方。由于这种心理阴影,很多人对应试作文只有一种下意识的抵触情绪。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家对于小说和作文上的客观比较。
而对于字数,则又是一个应试作文让人觉得坑人的地方。仅仅因为答题卡空间有限,就把字数卡死在一个范围之内。这无疑会加大写作文的难度。
这难的点,在于表达。同样的意思,用平常的话表述了一大段才解释清楚的。有时一个成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用成语套话之类的内容的好处在于,不仅节省了时间,还相当于拓展了写作的空间。节省出来的空间则可以用来写更多内容,借此丰富文章的主题。写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但这表面上看似轻松的事,对于那些平时不看课外书,也没有词语、成语积累基础的人(比如我)来说,就是个大麻烦。
试想一下,他人一段落写完的事,自己则用了两三段。不仅时间花费不成比例,连内容量也比不上他人(字比别人写得多,表达的意思却相同,显得啰嗦)。最后到了老师阅卷时,高下立判,一划分就把作文评出个高低好坏。
反观小说。不仅时间上不会卡得这么死(一天时间,为了保持更新需要,写个四千至六千字基本上真不算有什么难度)。
连字数上,网络小说也不作限制,甚至反而需要一定程度的“啰嗦”来保持字数上满足平台字数门槛(更新)的创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写得好作文却写不了小说,而有些人则相反。
这情况其实是很自然合理的。因为给足了时间准备和思考,写作对于大家而言,基本上就是一视同仁。其实并不是头脑什么聪不聪明的事,只是反应时间的快慢而已。
所以对网文来说,表达相同的意思,用不用成语俗语什么的来控制字数其实也无所谓——表达的门槛也随之降低。只要意思能完整表达出来,大家能看懂就行。
毕竟小说更看重的是内容,以往知识积累的量,最多是一种表达上的辅助!这也就让自己在表达上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少了表达上的压力而已。
对于写不写得好小说的故事内容,其实过往的知识积累反而帮助有限(当然,对于一些创意来源还是多少有所启发作用的)。
如此总结下来,我不禁有了新的疑问:我们当初学语文是为了干什么用的?就只是为了高考做好文言文理解翻译、写一篇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
除开语法和错别字这些基础知识之外。
我们至今所学的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部分,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去理解文学作品甚至古典文籍的内容吗?
可往后也只有少部分人接触到解读古代文学和历史或文化研究的专业方向。而对于普通人的日常,文言文,几乎不再有接触,甚至更多的是抵触和感到头疼、唯恐避之不及的状态。
后来我从事写作才隐隐察觉,学好语文对于当下更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着怎么去运用和表达好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高中之后,语文这一门基础课程就基本没再继续学了,而是被更多应用到历史与文学典籍的研究与应用等实际事务的操作上的原因。
因为,到了高中,语文基本就已经教会了大多数人足够的知识量和语法基础,至于怎么表达和运用则要看个人的倾向与日常是否经常接触来决定。
像是后续的运用——写作(包含写作、广告营销文案、影视舞台剧本等的创作,说白了就是表达上的艺术创作)。
或是解译古代文献作品或者现代其他文化作品(这部分则是我们高中时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基础的原因)。
这同时也是我们根据自己生活实际的需要,而去有针对性地提升的地方。
鉴于以上的内容,我至今想不明白的是:应试考试真的不考虑把文言文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改变或者重点调整?
我自己倒是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建议在应试考试的语文考试中,分出含文言文类试卷和纯白话文类试卷。
毕竟文学古籍的研究并非是所有人都喜欢或者擅长的地方,这样区分开来,也有助于人们选定未来语文方面应用的主攻方向。
例如,想从事外语系和考古与民俗文化历史方面的,则要求必考文言文试卷(考古与历史文化方面自不必说。对于从事外语工作,最好要对自己的本土文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行)。
而像是对于现在工程和近代自然科学现象研究的则不必对文言文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我更倾向于学习和有基本的印象或理解即可。
因此,诸如像文言文断句,还有字词翻译这些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则真的没有必要去要求所有学生接触与学习——实际上也证明了往后,这些较为深入的文言文内容绝大多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是派不上用场的。
若是往后转行进入文学领域的行业,后续再继续接触和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内容,那时候再补学这方面的知识也不迟,这样反而更具可行性和合乎时宜。
毕竟在对于某些知识,心里有所抵触的人,是再怎么样都学不好的。
至此,其实还有一件事得区分一下。也不知算不算得上网文和作文的区别:那就是中心主题(或者说是中心思想之类)的要求。
网文因其便利和随心,自然也就没要求所有的文作拥的时候了中心主题。但作文却是必需的。而最后网文中能留存下来的,基本上也是那些拥有中心主题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