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主题……”
听完程昊的讲述,黄剑知皱眉道:
“是不是有点过于沉重了?”
“而且书写一个人的一生,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你能把握得住吗?”
黄剑知对程昊的文学天赋,是毫不怀疑的。
但文学天赋不能包治百病。
出色的文学天赋,用到短篇小说上,往往攻无不克。
但若用在长篇小说,尤其是时间跨度大的长篇小说上,很容易因为作者过度信赖其文学天赋,而疏于生活积累。
往往造成,开头惊艳,中间平庸,结尾崩盘的悲剧。
甚至于,作者也会在这场悲剧中,殉葬其作品!
程昊明白黄剑知的担忧。
但他已经有了全部腹稿,于是说道:
“我先写着试试,若不成再说。”
“这样也好。”
黄剑知不好否决程昊的信心,说道:
“你已经算是迈出坚实一步的作家了。”
“关于接下来的路,我只能给你一些过去的经验和个人的建议。”
“至于你如何选择,全在于你自己。”
程昊点头道:
“我晓得的。”
黄剑知见程昊嘴上答应的快。
便知道他内心里,已经十分坚定了。
便没再多说什么。
只是送给了程昊八个字:
“勇往直前,量力而行。”
……
与此同时。
农展馆南里10号,文联大楼8层。
《群众文学》编辑部。
虽然已经是晚上八点。
但极少加班的编辑部,今天却罕见的加了班。
会议室内。
程述祯放下杂志样书,说道:
“《孔乙己》那个小说,就放到第一篇!”
“另外,我亲自写了一篇评论,放到小说后面。”
程述祯说完。
在众人目瞪口呆中,示意杨笑笑把评论文稿拿给众人看。
众人面面相觑。
这个消息,可要比让一个新人作家的小说插队,还要让人震惊。
在一些《群众文学》编辑部的老人记忆里。
程述祯大约已经有好些年,没亲自动笔写过评论文章了。
更别提给一个新人作家的处女作写。
带着震惊的情绪。
众人拿起打印好的评论文稿。
看了题目,更为震惊了。
只见题目,赫然是这样的:
《初读不识其中味,再读已是书中人——程昊短篇小说处女作孔乙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开时代倒车以及特立独行的创新!》
题目很长。
内容很震惊。
且不说“初读不识其中味,再读已是书中人”这十四个字。
他们都是至少看了一遍《孔乙己》的。
有被强迫。
但更多的是,爱不释手。
看完至少两遍之后,他们不少人,都隐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如今看到这十四个字。
恍惚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
这倒还则罢了。
让他们震惊到失语的。
是后面的评价: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开时代倒车以及特立独行的创新!
这个评价,第一眼看过去。
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开历史倒车,这显然是一种“批判”。
而特立独行的创新,又是直白的称赞。
一时间。
众人竟摸不透,程述祯这篇文学评论的用意所在。
按住疑惑,低头看了下去。
程述祯的议论文章,字数并不多。
但竟然要比程昊的小说《孔乙己》的字,还要多上五百字!
三千字的议论文章。
众人很快就先后看完。
“觉得如何?”
见众人都看完,一个个欲言又止的样子。
程述祯笑呵呵地问。
“……”
众人沉默。
程述祯取下眼镜,擦了擦后又戴上,说道:
“我知道,你们肯定是有话想说的。”
“今天这个临时开的会议,就是为了让你们畅所欲言。”
“所以,都别憋着了。”
听程述祯这么说。
众人也就没再忍着,纷纷开口。
“程主编,这又是开历史倒车,又是特立独行的创新,会不会让一些人,觉得咱们群众文学杂志,有点左右逢源了?”
“主编,我知道你有维护新作者的用意,但这么做,是不是太明显了?”
“《孔乙己》这个短篇写的确实好,但也不至于达到如此高度吧?”
众人七嘴八舌,意思大概就这么几个。
他们知道,以程述祯在文学杂志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地位。
别说是三千字的评论文章了。
估计就算是一句话评论,也会引起诸多关注。
现在这么做。
无疑是有会引起轩然大波的迹象。
程述祯仔细听完众人的意见。
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问道:
“不知你们有没有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出现了几位潜力新人作家?”
“又出现了几篇,有影响力的作品?”
众人一愣。
然后震惊的发现,似乎根本就没有!
虽然《群众文学》以及其他文学杂志的销量,仍然在稳中有升的趋势中。
但经程述祯这么一提醒。
他们愕然的发现。
自2000年起,无论是自家的《群众文学》杂志。
还是另外几家,如《丰收》《拾月》《燕京文学》和《江南》等文学顶刊。
似乎确实没有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
至少,没有那种引起轰动的作品。
至于上一篇引起大范围讨论的小说,是哪一篇来着?
他们想了想,竟然已经是五年前了!
这一刻,他们终于明白了程述祯的用意。
文学界,确实太久没有热闹过。
也需要一场风暴,来彰显一下存在感了。
但还是有人举起了手。
是杨笑笑!
她犹豫一下,说道:
“主编,您这么做,会不会把程昊架在火上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