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好生修养吧。”朱元璋对着茹太素说道。
“谢主隆恩!”茹太素虽然遍体鳞伤,还是从口中迸出这么一句话来。
随后朱元璋给了毛骧一个眼神,毛骧麻利地指挥手下将茹太素抬了出去。
中书郎王敏插言道:“陛下,茹侍郎的建言还有一策,要臣继续吗?”
朱元璋摆了摆手,说道:“下去吧!”
王敏只好双手将茹太素的奏章恭敬地放到朱元璋的御案,低着头退了出去。
“标儿,坐!”朱元璋看着朱标,指了指前面的凳子,示意让其坐下。
“谢父皇。”朱标赶紧谢恩落座。
朱元璋微微皱着的眉头松开了,对着朱标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咱今天让你来看的可不是父皇责罚茹太素,是要让你学习为君之道。”
“为人君者,就应当雷厉风行,不可被这些繁文缛节束缚了手脚,不然蹑手蹑脚,只会被文官玩弄在手掌中。”
朱标一边听着,一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本,拿笔仔细地做着笔记。
看着如此认真的标儿,朱元璋龙心大悦,继续说道:“标儿,等你登了大位,一定要记住咱说的话。”
朱标一个劲地点头,表示认同父皇的话。
在朱标看来,老朱对自己的好真没说的!
老朱还在皇位上,就已经开始教育自己,给自己铺好道路了,生怕自己未来的路走的不顺利。
如果哪天自己也要造个反,估计老朱还会亲切地询问自己钱粮兵马够不够,不够的话送些过来。
在经过老朱的教导后,朱标也开始慢慢了解一些为君之道,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道明君!
“标儿,你知道茹太素奏章中提的第五条是什么吗?”朱元璋目视着朱标,征询道。
“儿臣愚钝,实在不知。”朱标摇了摇头,无奈地答道。
毕竟茹太素再菜也好歹是乡试举人,自己如果去应考,估计考个童生都够呛。
茹太素有何高深计策,自己又如何能知道。
看到朱标的不解,朱元璋捻须微笑道:“茹太素让咱开科举。”
“咱最近也有这想法,茹太素和咱的想法竟然一模一样。”
“标儿,包括前朝在内,有多长时间没有举办过科举大试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说道。
朱标应道:“禀父皇,从前朝至正初年开始,科举就已经名存实亡,至少有二十年没有举办过大试了。”
元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歧视汉人的政策。元朝时期分左右榜,还公开表示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录取人数相同。
朱标一想到这里,气就不打一处来,蒙古人有多少,汉人有多少,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吗?
况且就算考上了,汉人在元朝朝廷上也到处被打压,根本没有升迁的机会。
随着元朝末期,社会动乱,科举就无限期停办了。
朱元璋听到朱标的话,长出了一口气,感慨道:“是时候重启科举了,该让咱们汉人翻身了。”
朱元璋从起义之初,就打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率领着起义军彻底推翻元朝腐朽的统治。
而现在元朝已经被自己打得成了落水狗,灰溜溜跑到和林去了。自己要趁着这个时机,真正树立起大明朝重视儒学、重视人才的形象。
“父皇此举,定可赢得天下士子的心,让我大明江山繁荣昌盛。”
“标儿说的话,咱就是这样想的。”朱元璋兴奋地拍着御案站了起来。
朱元璋明白,自己现在已经不能再靠着用武力征伐对手了。现在大明朝已经慢慢步上正轨,要快速发展国力,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因此现在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武将,武人政权不再适用了,现今应当通过科举取士,扶持一支活力满满的文官集团。
朱元璋从龙椅上下来,一边朝着朱标说着话,一边背着手顾自踱了起来。
“咱们大明朝的首届恩科,一定得办好,要让全天下学子们都看见,咱朝廷是重视科举,崇尚儒学。一旦学子们有所成就,朝廷定会量才录用的。”
“要让他们觉得,在咱们大明新朝为官那是前途无量啊!”
朱元璋越说越兴奋,仿佛他已经看到一个个举子正春风满面地朝着自己走来。
朱标默默地点了点头道:“父皇所言甚是,咱大明朝的首届恩科一定会办好。”
朱标后世也读过不少史书,自然知道读书人的厉害。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宁得罪君子,勿要得罪小人,尤其是会写字的小人,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笔杆子杀人的功效更加厉害。
如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修建秦直道,真正做到书同文、车同轨。
可就是因为“焚书坑儒”,成了史官笔下的暴君。
可实际上呢,焚烧只是焚烧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学术著作,是为了统一混乱的思想。
但在秦朝宫殿内,将被焚烧的书都提前保存了一份。
“坑儒”则更是后世对始皇帝的误解了。秦始皇坑杀的并非是儒生,而是整日在街头传播谣言的方士。
如果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方士们整日对其“网暴”,诽谤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或者谣传自己的母后和太监嫪毐私通。
你觉得坑杀他们还有毛病吗?
估计始皇帝如果泉下有知后世对他的评价如此糟糕,估计棺材板也按不住了吧!
因此,朱标十分赞同老朱重开科举的决定,毕竟如果士人长久得不到向上升迁的机会,势必会导致社会动荡。
如果当时唐朝统治者给落榜生黄巢一个机会,让其当一个九品芝麻官,可能黄巢也不会提写《不第后赋菊》了。
后世也就不会再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传唱了。
朱元璋停下了脚步,继续说道:“标儿,咱听工部说国子监、聚贤堂和考院已经整建一新,你明日随咱去瞧瞧。”
“儿臣遵命。”朱标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原来老朱早已准备重启科举了,已经提早建设好了考院。
“明日让李善长也一同跟随前来吧!”朱元璋最后补充了一句。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