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不大杨红霞领来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就是梁训、梁山妮和梁亮,梁山妮12岁,梁亮9岁。梁亮与陈浩大儿子陈玉麒同岁,明显要比陈玉麒矮很多;梁山妮比山外同龄的女孩黑瘦了许多,蓬头垢面不像一个如春花般的孩子。
这兄妹仨看着陌生的陈浩局促不安,梁亮看着桌上的东西不住地吞口水,梁山妮暗自扯了扯梁亮衣服让他后退。
史文硕说:“梁训,门后有水盆,你和弟弟妹妹洗洗手坐下吃饭。”
“是,史老师。”梁训答道。
三个孩子坐下以后,杨红霞把鸡腿和鸡翅夹到他们碗里,告诉他们吃,不用管史老师他们喝酒。
陈浩看着梁训把鸡骨头嚼碎吞下,顿时酸楚的泪水欲夺眶而出,他急忙用纸巾抹去,强装笑颜看着这三个可怜的孩子。
梁山妮接过杨红霞递给的纸巾为弟弟擦嘴,擦完后小心翼翼地把纸巾叠起放到桌子上,还闻了一下自己的手。
史文硕拿出珍藏的香烟给陈浩抽,陈浩一抽就知道烟叶已经霉变,对史文硕说:“史老师,烟已经变味了,不能抽了,抽我的吧。”
杨红霞笑着说:“文硕平常抽自己种的烟叶,这盒烟还是他去年去县里开会时教育局的吴主任送给他的,他一直没有舍得抽,没想到霉变了,乖可惜的。”
史文硕尴尬地接过陈浩的烟,嘴里不停地说:“不好意思。”
陈浩说:“没什么。”
“你能够把车开到学校不简单,这么多年你是第一个把车开进学校的人。”史文硕点上烟说。
“要不是杨红霞提前跟我说山路崎岖,我换了牧马人车,那就要把车放到山下登山了。”陈浩说。
史文硕说:“因为十年浩劫,许多宗祠、宗谱都被破坏,大部分村庄的历史已经渺不可寻。
2000年后,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的加剧,加上2001年小学、2004年幼儿园停办,常住桑峪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上个世纪90年代高峰时有1100多人口的安村,现在户籍人口仅剩700多人,平时只有200来人居住,其中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老人。
桑峪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清水河盆地之中,何时建村无从考证,但是学校里的老桑树可以证明这个村子建村不会低于500年。
村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因此有时两年招一届,有时一年招一届。潘友土曾经做过村学校老师、村会计、村主任。现在潘安民是村支书,陶跃军是村主任,两人都热心文化事业。
桑峪村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村村通”公路至今没有修成,村委会的办公室摇摇欲坠,小学校的教室也透风漏雨,我们夫妻申请经费无望,想以微薄的工资建设新学校是不可能的,只能修修补补这个教学点坚持到今天,县里也曾调我们去别的地方任课,可是我们不认分开,也舍不得这里。
伴随农村空心化,197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都选择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再过20年,桑峪村的人口势必少之又少;再过50年,连神秘的桑峪村话,也可能消失了。”
杨红霞说:“不会的,桑峪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90岁以上的老人层出不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片土地一定可以焕发新的生机,因为我们有信心让学校旧貌换新颜。”
在与史文硕的谈话中,陈浩还知道桑峪村人称“山旮旯”,是全县海拔最高、最偏远、最贫穷的山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一条泥土夹杂着石头形成的羊肠小道,就是该村唯一的一条外出通道,每当阴天下雨,泥泞难行,村里人便与世隔绝。
听说学校来了客人,陶跃军与潘安民二人来到学校,潘安民问史文硕:“史老师,学校来了客人,能否介绍我们认识?”
史文硕说:“可以,正好我找你们有事商议。”
“好,咱们进屋说话。”陶跃军说。
史文硕说:“咱们这个教学点得以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我多年申请经费无果,村里又没有钱。
现在教室的安全令人担忧,我们只能寻求外援,杨老师找到她的同学,游说后争取到同学答应可以帮助修建教室,您们看村里能否派出人员干活。”
“好啊,咱们村没有钱是事实,如果要建新教师,我带头出义务工。”陶跃军说。
“盖房子少不了我这个石匠,我愿意带人采石。”潘安民说。
“谢谢您们!”杨红霞说。
“那好,中午都在这里吃饭,等陈同学回来了我引荐你们认识。”史文硕说。
“行,我去找护林员看看他们那里有什么好吃的。”潘安民说。
“去吧,我回家拿桑葚酒来。”陶跃军说。
桑葚酒在果酒行业一般被称紫酒,就是以优质桑果为原料酿造的一种新品类酒。它是水果酒之中的极品,具有滋补、养身及补血之功效。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白藜芦醇、氨基酸、维生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
山里人的桑葚酒饮用后,不但可以改善女性手脚冰冷毛病,更有补血、强身、益肝、补肾、明目等功效。
陶跃军拿来桑葚酒后,潘安民高高兴兴地拎着两只剥洗干净的野兔回来,杨红霞接过来后打算做红烧野兔给众人吃。
牧马人巨大的轰鸣声传来,史文硕笑着对陶跃军和潘安民说:“客人来了。”
陈浩停稳车对史文硕说:“史老师,卸车。”
史文硕答道:“好。”
潘陶二人帮助把东西拿进屋里,陈浩问史文硕:“史老师,这二位是谁?”
史文硕说:“陈同学,是村支书陶跃军和村主任潘安民。”
陶跃军喝潘安民二人笑着伸出手说:“欢迎您来桑峪村。”
陈浩一一与他们握手说:“幸会!”
史文硕说:“你们坐下说话。”
“请!”
“请!”
“请!”
史文硕看着陈浩的茶叶礼品问:“陈同学,泡什么茶喝?”
陈浩说:“泡碧螺春吧。”
史文硕泡好茶给众人倒茶水,陈浩开门见山地说:“二位领导,建设教室希望你们鼎力支持。”
“义不容辞。”陶跃军说。
陈浩对潘陶二人说:“建设学校要运材料,进村的路进不来货车,我先给你们50万修路,等路修好了再建设学校。早上我看过梁训家的房子,那已经是危房,不能再住了,你们要保护他们。”
“我明天让人给他们搭建窝棚,让他们离开老房子。”陶跃军说。
“好,你们先修路,等路修好了我再来。”陈浩说。
“您下次来我们一定会把路修好的。”陶跃军说。
送走陈浩以后,陶跃军与潘安民召开两委会议研究修路,委员们献计献策,依托原出村的路修建一条硬面路。
特殊的山形、河形、地形使桑峪村修起路来格外艰难,但施工队迎难而上,昼夜苦干,终于经过一连40天的日夜奋战,浇筑水泥的工程终于完工了。出村的水泥路宽5米多,路基坚实,不怕大货车通行,拐弯路段做了特别处理,十几米长的车也能够进村来。
三个月以后,陈浩再次来到桑峪村,看到水泥路修建的很标准,不由得暗自点头。
跟随陈浩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为梁训兄妹建造集装箱房屋,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预制构,建造过程仿佛“堆积木”。不仅缩短了工期,还节约了成本,而且将来拆卸时,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建筑工人在建造时,只需将一个个模块由低到高组装起来就行,最后只需对房屋的外立面稍加装饰就能够入住。集装箱运来时内部装修已经初步完毕,里面从浴室、石膏板墙面到电源插座一应俱全。由于经过特殊处理,这种特殊房屋具有绝缘隔热、坚固耐用的特点。
一周内集装箱房屋建造完成,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室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全部电器由太阳能供给电力。对安装在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天花板、墙壁、地面都装有高性能的新型真空保温板;将太阳能热水集热与空调废热回收,集成为一体,提高了太阳能的总体利用效率;利用导光管将自然光引入用于室内照明,还配置有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陈浩看着梁训兄妹困难又可怜,给梁训他们办了一个卡,卡里会有人定期往里面打款,卡暂由杨红霞代管,卡里的钱主要用于梁训兄妹学习和生活。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是萦绕在国民头上的一片乌云,一线大城市占据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这些都是山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调整很好实现,但师资力量才是山区孩子最缺的,所以为了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山区教育的发展建设,杨红霞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支教老师也饱含热情去教学,希望能够带着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但是工作一段时间才知道,他们被困在大山里是有很现实的原因的,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可能很多人觉得山区经济状况不佳,教育资源有限,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才无法走出大山,但到了山区支教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现实而复杂的原因。
山区的教学资源确实很不理想,整体的学习环境破败不堪,教学设施特别落后,很多支教老师看到那样的教学环境都有些错愕,就算想要给学生看个小短片都无法实现,更别说用生动形象的PPT教学了。而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山区的孩子都有方言,老师听不懂,甚至有很多孩子上了学才会说话,教学效率非常差。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很多家长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写不写作业也都不管,还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更是没办法管好孩子。缺少了家长的管束,再加上自身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是极不认真的,老师和家长沟通又毫无成效,很多学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扔”废了了。
虽然也有些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奈何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辅导个一二年级的作业都做不到,所以家长有时候也是有心无力,索性就全交给老师了。家里的老人思想观念守旧,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就想着花钱读书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所以就出现了不少辍学去打工的学生,老师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支教老师从山区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也只能无奈叹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局面不现实,可能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所改变。
杨红霞对陈浩说:“外在的‘物质条件’确实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真正困住山区孩子的是思想和心态,一来家长对教育不重视,让学生也不那么看重学习,二来学生本身对学习改变命运没有太大的感触。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出大山,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心走出大山,一方面家长要提升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儿童家庭教育时期就向学生传递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让学生一定是到学习的重要性。
其实让学生走出大山是很多教师的心愿,但是要想做到真的很难,光靠国家的重视和老师的付出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都动起来,这些大山的子孙才能真正走出来。”
陈浩说:“山区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就算学生想要靠学习‘改变’命运也是有心无力,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选拔有情怀有能力的教师去教导他们。
而教师也要多给山区孩子一些耐心和责任心,既然选择走入山区教育,那么就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学生,给他们带去新的知识和文化,并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许就能将学生的人和心送出大山。
当然社会各界也要予以支持,尤其是用人单位不要总是以‘门第家世’来选拔人才,多给寒门学子一些机会,这样学生也能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是任重而道远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让更多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
史文硕说:“像梁训这样十三四岁辍学的孩子村里很多,主要是家庭没有能力让他们道20公里外地初中读书。”
“这样的孩子有多少?”陈浩问史文硕。
史文硕说:“有十几个。”
“能不能在教学点设初中部?”陈浩又问史文硕。
史文硕说:“虽然我们有能力教他们,但是他们不一定再读书。”
“学校的建设我计划建造初中部教室,哪怕有一个孩子上学,我们也要百分之百的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教育。”陈浩说。
史文硕激动地说:“我们夫妻俩可以担负桑峪村孩子们小学至初中的教育,争取做到一个也不少让他们受到义务教育,让他们都有机会遨游学海,勇登知识高峰。”
“我争取年底建成桑峪村新学校,让大山里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让知识的翅膀助他们翱翔蓝天,梦想能够早日实现。”陈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