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苍山开发建设的同时,陈浩派出三支嘉禾驻村扶贫队伍,陈志明带队去龙凤湾村,陈玉伟带队去褚家坡村,孙永阳带队去洪河村。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维度。
玉苍山生态廊桥将绿色自然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自然风光、生态康养、休闲农业为重点深挖乡村自然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要依托各村文化资源,打造教育基地、研学基地、民俗馆等,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经过农业大学、生物科技学院、自然环境科技研究中心等科学论证,卧虎岭与玉苍山之间需要有多个生物通道,才能秉承尊重自然、维持生境、低碳环保、动物迁徙和人文科技的理念,打造生态景观通道。
把杨红霞接回家的陈浩,带着杨红霞站在翠微河边古泊头遗址上,看着对面的玉苍山,二人心血澎湃,感慨万千。
陈浩问杨红霞:“落叶归根,你有没有考虑回来?”
杨红霞说:“我的爱,我的梦已经不在这里了,和那边的杨家庄也没有亲人了,能够回来看看我已经别无所求了。”
“你对桑峪村付出的够多了,该为自己想想了,毕竟这里还有我们一帮兄弟姊妹,虽然不是亲兄弟姊妹们,但是我们的感情胜过亲兄弟姊妹。”陈浩说。
“这个我知道,等梁亮毕业了,文硕也满了十周年了,我把他接到杨家庄,给我的父母作伴,百年之后我也可以常伴父母左右。”杨红霞淡然地说。
“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陈浩泪红着双目说。
“我钟情山水画,虽然我不懂桥梁设计,但是可以为你画一副生态廊桥构思图,作为你设计新桥梁的参考。”杨红霞说。
“行,我让人送画布与画笔来。”陈浩说。
杨红霞画的变高度拱桁架桥与南湾大桥各有秋色,桥上设置专供行人依栏远眺的芙蓉花造型观景平台,桥上侧分带内设置变高度装饰桁架拱,外观新颖独特,起伏的上弦杆,流畅的线条,散发出强烈的运动气息。
在油画七座桥梁中,现在就只剩卧虎岭至云雾山“藏马桥”还没有开工动工,生态压力全压在生态廊桥给到了“芙蓉桥”。实现交通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的完美沟通融合,丰富行人的观景体验,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系统。
藏马生态廊桥以杨红霞的油画为蓝图,设计桥梁135.6米,宽36米,陈浩设计的所有绿化景观和节点与原来的山体依旧都没有“断点”,这意味着小动物们从山上下来再到对面的山体,可以畅通无阻不会有“断头路”。
这座双层生态廊桥把人行步道挪到由“Y”支墩的玻璃钢栈道,实现人与动物通道隔离,不侵犯动物有限的通道生境。
建设完藏马生态桥后,陈志海建议在南湾大桥西建造一座拦河大坝,拦截天然河道径流,抬高水位而形成一个山谷水库,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于是陈浩上报水利部门,最后国土资源局和水利部门批准允许建造翠微河拦河大坝水库,把水库命名为“玉苍山水库”,为季调节的水库。
玉苍山水库设计大坝枢纽为碾压混凝土坝,溢流坝为液压水力自控双作用钢筋砼翻板闸,总库容为54万立方米,死库容为6.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47.5万立方米。
山水相依,元素交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坐拥高颜值的“绿水青山”,如何将其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成为翠屏镇锚定“双碳”目标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答题。翠屏镇作为沧源县试点之一,创新性地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整体储备、整体评估、整体配置、收益共享等配置新模式,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努力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
沧源县全面调查县域内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资产平衡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以此为基础,沧源编制了县级自然资源资产清单,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一张图,明晰家底“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
为了破解自然资源资产“多头储备、开发无权”问题,沧源县新设自然资源储备机构,成立自然资源价值转化中心,统一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调查、储备、开发、管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沧源探索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全要素储备新模式,整体打包形成“1 1>2”的优质“资产包”。其中,明确拟出让自然资源资产空间四至、用途规划、开发条件,从源头防止资源资产越权、过度、粗放开发。例如,在出让方案中设置禁止造成水体污染等条件。
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估价无据、估值不准”问题,沧源先行先试,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探索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参照现行资产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对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如自然资源“资产包”评估价格为28.7亿元,其中经济价值为23.2亿元、生态价值为5.4亿元。按照标准化要求,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规程,形成了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未来探索提供了参考标准。
为了解决自然资源资产“无法入市、难以变现”问题,沧源制定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管理办法和网上交易规则,明确交易主体的职责、交易程序、监督管理和争议处理等内容,为规范自然资源资产出让提供制度保障。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的权能特点,建成覆盖全市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系统,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全品类、一站式、全流程”网上交易。开展试点以来,全市通过该系统成功出让交易13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总金额达百亿元。
自然资源资产整体性配置,核心在于配置收益如何分配和使用。按照市县联动、统一交易、收益分成、责任共担和事权、支出相适应的原则,沧源将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整体配置,收益按市县1∶9的比例分配,其中10%由县政府统一调配用于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90%由乡(镇)级政府统筹使用。该分配方案考虑了资金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反哺,也兼顾了不同层级履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为未来规范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标准提供了参考。
从认识到实践,沧源县谋定而后动,围绕双向转化展开有益探索,理通了思路、打通了路径、畅通了渠道。透过一个“通”字,形成一个资源高效配置、资产增值保值、资金循环使用、收益共享分配的工作闭环。沧源的实践得到业界充分肯定。
“翠屏经验”探索形成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权履职—整体收储—赋能评估—整体配置—收益反哺的运行模式,贯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反哺资源环境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链闭环。作为沧源试点的政策理论支撑单位,国土勘测规划厅党高官、厅长冯文利认为,沧源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由传统的政府管制走向多元参与、多方共赢的整体性治理。
变则通,通则达。通过试点探索,沧源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资源打通、管理业务打通、配置方案打通。基于统一信息,开展统一管理,形成统一决策,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整体配置清底数、知主体、绘蓝图。
在“通”的基础上,沧源县将自然资源资产空间、资产权利、开发运营等一律“打包”,通过跨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联动配置,设置多样化权利,引入专业机构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管护运营,实现自然资源整体性配置“布局优、权利明、渠道顺”。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相结合,厘清了各方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生成、分配中的权力边界和权利义务关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治理规则,实现自然资源整体性配置硬约束、强考核、有激励。
基于此,翠屏试点探索形成了“1 1 7”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模式:1个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实施方案,1个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规划编制技术指引,7个制度专题:自然资源资产储备管理办法、赋能指引、价格评估技术规程、交易管理办法、组合供应收支管理办法、监管办法、保值增值考核办法。
“这一模式正是翠屏试点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招。”付祥兵告诉记者。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自然资源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既要与其他传统要素,更要与更广范围劳动对象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发展更强大的生产力。
“在这一背景下,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推动自然资源多要素、多权利、多权属组合供应是大势所趋。”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飞龙说,“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一定要大胆试、大胆闯。翠屏经验生动诠释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劳动对象组合跃升的强大生命力。”
串点成线,星火燎原。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省高官考察沧源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全省实际,扎实推进试点,做好试点成果总结完善,进一步加以推广。
在“翠屏经验”基础上,沧源县不断深化改革,各乡(镇)涌现出“跨区域、单要素、多权能”整体配置、“矿产 土地”整体出让、“净矿”出让、细碎化矿产资源整合配置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多种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模式。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丰富自然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模式,将‘翠屏经验’升级为‘齐鲁方案’,为国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提供更多鲜活案例。”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要想将改革进行到底,当务之急是通过层层传导‘监管者职责来源于所有者职责’理念,将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监管者职责服务于塑造空间资产、保护资产、分配资产、利用资产、运营资产的全过程,以自然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更大成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张龙飞说。
辨方位而正则,推动单一自然资源向多种自然资源资产整体性配置升级,既需要自然资源资产全要素信息化建设、整体性保护和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也需要探索法律依据、配置规则、收储管理、收益分配及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建设,还有赖于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加强交易和运营平台建设等技术和政策支撑。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求,沧源实践使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大写意”以及到“工笔画”,并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添薪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