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瑶族作为中国的两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服装。苗族服装主要以青、白、黑三色为主,以花纹织物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装包括丝质、棉质和毛织物等。瑶族服装则以红色为基调,以手工刺绣和蕉叶编制为特色,常穿花衣、蓝衣等。
在服装款式上,苗族和瑶族也有一定的差异。苗族服装以长衫、马褂、裙子等为主,男女穿着基本一致;而瑶族女性则穿着较为复杂的裙子和衫子相搭配的装束,男子则穿着中山装、褶裙等。此外瑶族还有“月腰”这一独特的服饰。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了解相应的民族文化以及服装搭配技巧。不同服装款式和颜色搭配可能有些许不同,穿着他人的民族服装须尊重其文化和传统,避免贬低或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穿着合适的场合和场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避免穿着污损或破损的服装出现。
苗族和瑶族服装虽然都是中国的民族服饰,但由于其基调颜色、面料、款式、刺绣花样等方面的不同,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因此,苗族的人穿着瑶族服装未免有些不合适。同时,穿着瑶族服装的人也应该尊重和理解瑶族的文化和传统。
苗族和瑶族的服装虽然各自有其独特,但互相欣赏和尊重也是跨民族交流的关键。在设计工作服的时候,韦薇和李守静以及安雅绞尽脑汁。
孙永阳说:“在穿着时应注意相关的文化传承和使用场景,以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办公室制服可以按照嘉禾的统一款式,但是职业服要适应南方的环境需求,职业装是为工作需要而特制的服装。设计时需根据行业的要求,结合职业特征、团队文化、年龄结构、体型特征、穿着习惯等,从服装的色彩、面料、款式、造型、搭配等多方面考虑,提供最佳设计方案,为顾客打造富于内涵及品位的全新职业形象。
一般劳动防护类:主要适用各类工矿企业及其它行业的维修、管护岗位,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宽松适于活动,常用面料有各种规格府绸、纱卡、帆布、线绢、线平、工装呢及少量纯化纤如卡丹皇等。”
“是,孙总。”李守静答道。
安雅说:“穿着职业服装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同时也使着装者有一种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是敬业、乐业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规范穿着职业服装的要求是整齐、清洁、挺括、大方。
服装必须合身,袖长至手腕,裤长至脚面,裙长过膝盖,尤其是内衣不能外露;衬衫的领围以插入一指大小为宜,裤裙的腰围以插入五指为宜。不挽袖,不卷裤,不漏扣,不掉扣;领带、领结、飘带与衬衫领口的吻合要紧凑且不系歪;如有
工号牌或标志牌,要佩戴在左胸正上方,有的岗位还要戴好帽子与手套。衣裤无污垢、无油渍、无异味,领口与袖口处尤其要保持干净。衣裤不起皱,穿前要烫平,穿后要挂好,做到上衣平整、裤线笔挺。款式简练、高雅,线条自然流畅,便于岗位接待服务。”
李守静说:“几个常用测量部位及方法如下:
胸围:皮尺在胸部再丰满位置水平环绕一周。
腰围:腰部最细位置水平环绕一周。
腰节:一般体型可按总体高度算出。遇到特殊体型时,就需要量取前后腰节尺寸,即在腰部最细处围一条皮尺成水平,自颈围前后中心点量到前后腰围皮尺的中间尺寸,即为前后腰节的尺寸。
臀围:在臀部再丰满位置水平环绕一周。
职业装总长:代表服装‘号’,由头部定点垂直量至脚跟。
衣长:由前身左侧脖根处,通过胸部最高点测量所需长度,一般视款式特点而定。
袖长:由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手的虎口,按款式需要增减长度。
肩宽:由后背左肩骨外端顶点量至右肩骨外端顶点,软尺在后背中央贴紧后脖根略成弧形。
臂围、臂长:大臂、小臂的围度,这样做出的合适上衣,让您的胳臂活动自由,避免紧绷,外观美观
放松量指职业装量体后在基础尺寸上再另外加放的尺寸。在量体时,所得的尺寸都是紧身尺寸,如果按这个尺寸制成的职业装就会紧贴人体,不仅穿脱不方便,还不美观,行动也受影响。所以在制纸样前必须根据量得的尺寸再加放适量的放松度。
这个放松度要根据服装的品种、穿着季节、衣料的厚薄以及穿衣习惯等适量调整。
所谓‘众口难调’,在职业装制作的加放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一批服装,南方北方,城市农村和户内户外,都存在着不同的放松度要求。比如说一款春秋西服,南方人普遍习惯穿着合体贴身,加放度在5~9厘米不等。所以在量码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详细询问了解当地的穿衣习惯,否则加放度不准确,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
人的体型在环境、年龄和职业的影响下各有不同。因此在量体的同时,要详细观察,及时将标准体与特体区分开来做好纪录,在制图时加以注意,这是制作合体职业装的一个要领。一般人的体型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观察。
自整体观察时:分为标准体、肥胖体、瘦形体。
自局部观察时:上身分为挺身、屈身、厚身、扁平、背沟体。
腹部:扁腹、凸腹。
肩:耸肩、垂肩、不对称肩、前倾肩。
腿:X型腿、O型腿。
将量体所得尺寸根据服装造型特点加上放松量以后,根据国家统一标准的系列归纳为成品尺寸。还可根据胸腰差等尺寸分为A、B、C等不同板形。”
“西瑶寨人少,先去给量体,这个事情安雅负责;东苗寨李守静负责,我负责土司寨。”韦薇说。
“Ok!”二女答道。
东阳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该村是一个“无锁村落”,昼不锁门,夜不闭户,从无偷盗现象。
村子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的家庭的孩子都是一男一女,很少有双男双女的现象。据说村里人会用一种叫做“换花草”的草药来平衡胎儿性别,以达到几乎为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东阳苗寨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苗族村寨,现有一百多户,村寨沿着山坡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地坐落在大山之上,生活着苗族中的锦鸡苗族。入夜,几十位苗族女子着盛装开跳,一直到深夜,动作越发整齐,情绪越发高涨,男子的芦笙吹奏得昂扬,古老的盛装银饰便会在舞群中华丽盛放。
山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争艳,美不胜收。银杏、老井、田园风光,村子里担着担子的淳朴的村民,坐在古树下话家常的老人,无不构成如画美景。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好吃的炖土鸡、老南瓜、腊肉,还有新鲜虹鳟无论怎么吃,都让人齿颊留香。
村中的土特产也十分丰富,更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可以说是遵义又一个集吃、住、玩一体的旅游胜地。古树成林、河水清澈、水车悠转、铜鼓声声,极具苗家特色。
东阳村子以传统布依美食“三盘四碟八大碗”的“庖汤”宴远近闻名。“庖汤”是取猪身上肉质最好的部分,采用传统独特的烹饪方式,做出的口味独特的汤饭。
拥有古银杏900余株,一般树龄在300年以上,最长的13棵为500余年,树干高达几十米。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景致是神奇的,走在农舍和银杏树之间,一步一个韵味,一步一个情调。
东阳村住有1000多人,人均寿命在67岁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人110人,80~100岁的高龄老人25人。因此,村子素来就有“长寿村”的美誉。这里青山绿水,山环水绕,空气新鲜,民风纯朴。据专家称,山清,水秀,鸟翔,人和,就是村民长寿的秘诀。
这里民风淳朴,当悠闲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时,总会有人会和你打招呼、向你问好,使所有人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和谐的大家庭。
东阳村具有独特的茶文化,由于地势、气候的独特性,这里孕育着醇香长久的团龙贡茶,自明到清,一直作为贡品送达京城。村中有一棵茶树,被茶学界鉴定为中国现存人工栽培最早的茶树,被命名为“茶王树”。除了一派葱笼生机、莽莽苍苍的原始生态外,还有众多清泉,纵横交错的溪流相互交织,形成山重水复,百鸟争鸣的优美画景,堪称“世外桃源”。
东苗寨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青龙河穿寨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连绵成片,气势恢宏。
夜幕降临,登上苗寨观景台俯瞰夜景。青瓦枫木的苗家吊脚楼上,一盏盏灯火相继点亮。或暖黄或清亮的灯光从苗寨里透出来,沿着青龙山坡铺洒开,远处眺望,灯火阑珊、流光溢彩,山、楼、桥与水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穿越时空画卷展现在眼前。在夜景灯光的映衬下,显现出苗族牛角或蝴蝶的文化形象,宛如星空之城。
寨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分为“仁”“义”“礼”“智”“信”5个“团”,寨内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与吊脚楼民居交相辉映,与四面的青山和田园融为一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村寨中的建筑几乎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苗家族村寨之一。
近几年以来,东阳村围绕“吊脚楼”建设发展,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培育和优化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打造出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如今的东阳村,是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旅游特色苗家村,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村落前面的风林溪自西向东流入舞阳河,水源属于雨源性河流,水质较好,四季流水不断,水声潺潺。村内有一座于1983年修建的“青龙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流水潺潺。
李守静来到东苗寨,黄炳南让妻子苗翠花协助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