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姐夫永乐大帝 第33章 创办技工学院

作者:蜀三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2 15:47:25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不久后,吴德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到了表妹家。

“表哥,这是怎么了?”周氏大吃一惊,赶紧迎上前来询问。

吴德摆了摆手,只说了一个字:“水!”

“表哥等等,我给你倒水。”

水一端来,吴德“咕噜咕噜”喝了几大口,水渍将胸前的衣襟都沾湿了。

“表哥,到底怎么回事?”周氏一脸关切地问。

吴德抬起袖子擦了擦嘴,这才跺了跺脚道:“表妹,你糊涂啊!”

周氏一脸懵:“怎么了?”

“那罗文之竟然……竟然做官了。”

“做官?”周氏一脸不敢相信,声音提高了八度。

“没错,今日我去见的都事,没想到竟然就是他。”

周氏腿一软,跌坐到椅子上:“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他连秀才都没考上,怎么可能做官?”

“这姓罗的虽然没考上秀上,但写写算算倒是有一手,还会画图纸。

如今城里不是正在大搞修建么?这姓罗的走了运,成了主管修建的官员。”

周氏颤声问道:“都事……是个多大的官?”

吴德想了想:“差不多顶个知县。”

一听此话,周氏更是悔得捶胸跺脚,早知道就收敛一些,也不至于将他给逼走。

“表哥,你主意多,帮我想想法子,这事还有挽回的余地么?”

之前嘴硬,说什么跪着求她也要扫地出门,现在一听罗文之做了官,又想厚着脸皮求复合。

天底下哪有这般便宜事?

之前,吴德巴不得表妹与罗文之闹掰,这样他便有大把机会趁虚而入,享齐人之福。

现在心态变了,巴不得二人复合,这样他就能沾大光。

于是开动脑筋想了想,不由计上心来:“倒也有一个法子,当年,你爹不是救过他么?”

“对啊,当时他晕倒在我家店铺外,是我爹让人救醒了他。”

吴德点了点头:“这一点可以利用。还有就是他儿子,别看他嘴上不服输,毕竟是亲儿子,怎么可能不认?

这样,跟你爹商量一下,将他儿子改个姓,改姓罗。”

周氏大吃一惊:“啊?这……这恐怕不行。”

“那我就没办法了,你们自己想法子。”

说完,吴德作势欲走。

“别,我……我找爹娘商量一下。”

“那行,我明早再过来。”

当晚,周氏便与爹娘商量儿子改姓一事。

一开始,周来福说什么都不同意,毕竟他还想着以后养老的事。

周氏说道:“爹,你糊涂啊,那姓罗的休书都写了,咱们有什么借口让他回来?

不管怎么说,凡儿终究是他的亲生儿子,只要改姓罗,我相信他还是会认了儿子。

只要认了儿子,大不了……大不了我拉下脸向他认个错,求他回家。

到时候,他是官,你当年又救过他,他自然会替你养老送终。”

经过一番劝说,一家人的意见终于还是达成了一致。

次早,吴德便匆匆赶了过来,听说表妹一家愿意给孩子改姓,不由喜出望外。

可惜的是,一家子耍尽了手段,罗文之却不为所动,他已经彻底看白了这一家子,包括那逆子,长大了必然也是个白眼狼。

不久后,张信听说了罗文之的遭遇,不由心里一动。

之后有意与罗文之接触了几次,回去便对妹妹讲起了罗文之的事。

张氏听了,不由脸一红,隐隐猜到了哥哥的意思。

果然,张信笑道:“妹妹,你还年轻,总不能一直守寡,不如这样,大哥找个机会请罗大人到家里喝顿酒,你二人见上一面,如彼此看对了眼,不如结为夫妇如何?”

张氏羞答答道:“一切但凭哥哥做主。”

没过几日,张信果然请了罗文之来到家里喝酒,又假意让妹妹出来斟酒。

或许是上天注定的缘份,二人见了一面,心里都有了那个意思。

徐长安听说了此事,当即赠了一幢小院作为贺礼,让罗文之、张氏二人在院中办了婚礼,安了家。

如此一来,罗文之自是感激不尽,更是竭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以报知遇之恩。

徐长安整理了一些资料交给罗文之,让他着手再培养一批工匠,特别出众者,可破格提拔。

简单来说,就是给编制。

官府一般由官与吏构成,官,乃朝廷命官,也就是有编制的,吏,相当于合同工、临时工,比如师爷、捕快、衙役之类。

凡有编制的,都可称之为官。

不过,官也分品级,从九品乃是最低的一级。从九品之下,一般称为不入流,也就是没有有品级的官员,相当于科员。

对于那些工匠来说,他们一辈子都是劳苦命。

现在却有机会吃皇粮,成为朝廷官员,哪怕没有品级,也是一桩光宗耀祖之事。

所以,当消息传开之后,一众工匠可谓欢欣鼓舞,劲头儿一个比一个足。

经过罗文之的挑选与考核,第一批有九人过关,成功拿到了编制,成为工匠中的骨干。

接下来,按徐长安的授意,由布政使司出面创建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技工学院。

技工学院不仅面向一众工匠开放,同时,也吸纳一些对数术、农艺、天文、工艺等等之类技艺有兴趣的读书人。

这件事,徐长安与朱棣商量过。

他说:“姐夫,从长远来看,科举改革势在必行。朝廷选拔人才一定要放宽范围,不能一味地依赖读书人。

当然,我不是瞧不起读书人。

就算是工匠也得读书,不读书怎么识字?

我说的读书人,主要指的是齐泰之流的误国误民的迂腐书生……”

这句话算是切中了要点。

朱棣最痛恨的正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之流。

而且,他也从这三人的身上看清了弊端。

论学识,朝中一众文臣学识渊博者多的是,之乎者讲得顺溜。

但一涉及到军国大事,一个个只会纸上谈兵,生搬硬套,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主见。

重要的是,他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徐长安口中所说的“科技”二字带来的好处。

最后,徐长安又道:“如今,科举依然还是朝廷把控着,我们没有必要去争。

但是,我们可以先一步在北平府试点,一旦有了效果,以后再逐步推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