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蒸汽机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而那个时候,建奴正在闭关锁国,也是被后世一撮人吹捧为“康乾盛世”的时期。
徐长安,却要将这个进程提前两百多年。
蒸汽机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动能,结构相当简单,无非就是几大件:锅炉、汽缸、活塞、连杆、曲轴、飞轮。
锅炉已经有了,密封圈也不成问题,毕竟如今已经有了合成橡胶。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曲轴、连杆。
倒不是材料的问题,现在的炼钢技术日益成熟,已经可以生产不同标号的钢材。
主要是精度问题,换句话说,需要机床。
机床,指的是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等工具进行零部件加工。
比如螺丝、螺帽等等之类。
相对来说,它的精度要比纯手工精密的多,属于机械制造的一种基础平台。
于是,徐长安又像以前那样,先绘了一张草图,注明了一些要点,然后交给工坊吩咐尽快做出样品。
其实机床并不复杂,它只是一个加工平台,不像后世的什么数控机床,纯机械的,而且徐长安还提供了图纸与思路,对于一众工匠来说,不是什么难题。
图纸交给了工坊之后,徐长安又开始写书了。
这次,他要玩把大的,开创一个儒家流派,推行“心即理,知行合一”。
咳!
其实,知行合一的观点源自于前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儒:王守仁!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故而他的学说也称“阳明心学”,后从祀于孔庙,被后人奉为圣人!
王守仁乃是“心学”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他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心学,从根本上动摇了根深蒂固理学的根基。
理学推崇的是天即理,而心学推崇的是心即理,理常强调理先于心,心学强调心先于理。
二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冲突。
心学推崇知行合一,其观点认为,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是对事物的认识,行,则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致良知,便是心学提倡的核心。
徐长安既然要改变这个世界,自然要从方方面面着手,不仅仅是工业、科技,文化方面也要慢慢推进。
所以……就对不住阳明先生了,借你学说一用。
于是,徐长安陆续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学说资料,誊写下来,印了几百本小册子分发到学院以及北平府的一些私塾与学堂。
这时候,机床的样品也做出来了,基本符合要求。
有了机床,蒸汽机便没有什么难度了,徐长安又一次画了图纸交给相关的技术人员。
不过,他画的图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构原理图,相当于是提供了一个思路,而且也比较小,先做一个样品看看再说。
拿到图纸之后,一众人集思广益,加班加点,仅用了四天便做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这台蒸汽机很小,小方桌上就能摆下。
蒸汽的产生用的是一个小小的高压锅,通过进气管进入汽缸,然后推动活塞,活塞往复推动连杆,连杆推动曲轴,曲轴推动飞轮。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持续的机械动能。
虽然简陋了一点,但依然令得一众人惊奇、惊讶、惊喜不已。
凡事从零到一难,突破了一就容易多了。
有了这台蒸汽机为基础,徐长安又专程组建了一个机械组,挑选了一些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经验、有天赋的人才,专业攻克蒸汽机。
一场属于大明的工业革命,即将轰轰烈烈展开。
一个月后,二十艘战船全部交付。
看似不多,远远比不上朝廷水师的战船数量。但是,双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这二十艘战船限于运河的运载力,船的大小并不占优势,但火力覆盖范围可就强大太多了,可以说是碾压式的。
经过两个来月的强化训练,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临!
“启航!”
随着一声号令,二十艘悬挂着“燕”字大旗的战船浩浩荡荡离港,顺着运河一路南下。
……
京师。
朱允炆一脸煞白,冲着齐泰等人咆哮:“你们当初怎么给朕说的?长江,天堑尔?”
一众大臣不吭声,一个个抬袖擦冷汗。
“如今,燕庶人已经大举南下,从水陆两路进攻,齐卿,你来说说,有何良策?”
被点了名,齐泰没法,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臣已经命盛庸率军沿江布防,同时调右军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师一起扼守江防。
燕逆只有二十艘战船,对我们的水军形不成多大的威胁……”
实际上,他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了。
如果是一样的战船,自然构不成多大的威胁。但是,齐泰心知燕军的火炮远远不是朝廷的火炮能抗衡的。
这么说,无非是宽慰人心罢了。
但,令朱允炆与齐泰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情况比他们想像的更糟糕。
没过几日,齐泰便跪在朱允炆面前,战战兢兢,说话都不利索了。
“陛下,陈……陈瑄率水师……率水师投……投靠了燕逆……”
朱允炆竟然出奇的平静,似乎早有所料一般,喃喃道:“投靠燕逆,投靠燕逆……上天,果然也不站在朕的这一边?”
“陛下,燕逆已经……已经逼近镇江,依臣之见,不如……不如派人去……去谈谈。”
谈谈,只是一个说辞,其实就是想求和。
这时,方孝孺站了出来,献计道:“陛下,臣以为,朝廷应就势顺势,因势利导,采用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朱允炆愣了愣。
方孝孺回道:“对,陛下可下诏书,赦免燕王父子以及燕军诸将士之罪,复其王爵,命其归藩,勿预兵政,永为藩辅!”
这时候,他已经不奢望削藩了,只求燕王能退兵。
在他想来,只要燕王一归藩,朝廷再想法子一步步收回兵权,便能化解眼下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