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七年,初春的长安,百花初绽,宫廷之中却笼罩着一层压抑的阴云。
李承乾跪伏在太极宫御书房内,冷汗顺着额角滑下。他的脑海中回荡着上一刻现代世界的喧嚣与这一刻唐朝现实的威严,让他不禁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李承乾!”伴随着一声威严的呵斥,李世民缓步走入房中,神情冷峻。他身着金龙盘绣的龙袍,每一步都如同重锤敲击着李承乾的内心。
“父皇……”李承乾抬起头,眼前的这位唐太宗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天下共主。他努力稳住心神,却仍然无法掩盖语气中的一丝颤抖,“儿臣不知父皇今日召见所为何事。”
李世民冷冷盯着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将人看透。“你不知?”他翻开桌案上的一卷奏折,随手丢在李承乾面前。
奏折落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中格外刺耳。李承乾强忍不安,捡起奏折,只见其中写着:“太子李承乾与东宫心腹勾结,密谋篡位,已与突厥使臣私通数月,意图借外族之力反叛天命……”
他顿时一惊,抬头辩解道:“父皇!这绝非儿臣所为!此事定是有人诬陷!”
“诬陷?”李世民冷笑一声,眼中却多了一分失望。他负手走到窗前,目光投向窗外春意盎然的御花园,语气却如寒冬般冰冷:“自古太子之位便如悬剑,稍有差池便会危及社稷。承乾,这些日子,你接触边疆将领、暗中召集幕僚,究竟是为了什么?你真的以为,朕会毫无察觉?”
李承乾愣住了。东宫的谋划,他确实有所耳闻,但那是现代的记忆告诉他——**历史中的李承乾因不满父亲的压制,与心腹侯君集等人密谋,最终被废黜,甚至险些被赐死。然而他却不记得自己亲自参与了这场阴谋。
“父皇,儿臣从未有过异心,儿臣愿意彻查此事,以证清白!”李承乾强行压下内心的慌乱,声音坚定,却掺杂一丝试探。
李世民没有直接回应,反而冷冷盯着他许久,才缓缓道:“若你清白,自会真相大白。承乾,朕并非无情无义,但你若真背叛了朕……”他的声音压低,几乎是咬牙切齿,“朕绝不会手下留情!”
话音未落,一名侍卫匆匆闯入,单膝跪地:“陛下!东宫属官房玄龄奏报,突厥使臣秘密入城,行迹诡秘!”
李世民闻言,眉头一皱,目光转向李承乾:“承乾,此事你也听到了。既然你愿意证明清白,朕就命你协助房玄龄调查突厥使臣的意图。若真有人借你的名义密谋,朕也想看看,你能否还自己一个清白。”
李承乾心中一震。他知道,这既是父皇对他的试探,也是他自救的唯一机会。他低头行礼,沉声道:“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所托!”
长安疑云:突厥使臣的踪迹
夜幕降临,长安城内灯火辉煌,东市的繁华喧嚣与东宫的肃杀安静形成鲜明对比。李承乾带领几名亲信,迅速赶往房玄龄所掌握的情报据点。
“太子殿下,这便是突厥使臣曾逗留之地。”房玄龄带着几分探究的目光看着李承乾,将一份情报递到他手中。
李承乾展开情报,看到的却是一份秘密通函,上面用突厥文写满了交接信息。他看着熟悉的突厥文字,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
“东宫心腹侯君集密谈突厥使臣,许以大唐边疆之地为代价,助太子登基……”
这些画面让他心头一凛,难道历史的既定事件正在重演?更可怕的是,他能感觉到,历史似乎在将“谋反”的罪名逐渐强加到他头上。
“太子殿下?”房玄龄的声音将他从混乱中拉回现实。
“玄龄,此事非同小可。务必封锁消息,同时派人追查突厥使臣的去向!”李承乾强压住内心的不安,沉声吩咐。
正当众人准备行动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神情紧张:“殿下!侯君集正在东宫召集人马,似乎意图不轨!”
李承乾瞳孔骤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陷入了这场阴谋的漩涡,更可能已经成为谋反计划的替罪羊。
“走,回东宫!”李承乾一刻也不敢耽搁,带着人马迅速赶回东宫。他必须抢在局势彻底失控之前,将一切查个水落石出。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回到东宫时,侯君集正召集亲信密谈。他看见李承乾突然现身,脸色微变,随即换上一副笑容:“殿下深夜归来,可有父皇的指示?”
李承乾冷冷看着他,脑中飞速运转。他知道侯君集是历史上实际参与谋反的关键人物,此刻若贸然指控,恐怕只会激化局势。然而若不行动,谋反之罪便会彻底落在自己头上。
“侯将军,随我入内,单独详谈。”李承乾语气平静,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凌厉。
侯君集微微一愣,随即答应。他似乎并未察觉,李承乾身后的侍卫已悄然将东宫的大门牢牢关闭。
长安风云密布,阴谋暗涌而至。作为被命运推向风暴中心的李承乾,他必须在危机四伏的朝堂与动荡不安的边疆之间找到生机。
现代的记忆告诉他,历史已然注定,但他不甘心接受毁灭的结局。李承乾暗暗握紧拳头——既然上天让他重新来过,他必将打破历史的桎梏,找出真正的幕后黑手,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