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原本想要找典沐一同劝诫袁绍的曹操微微愣住,旋即便恢复平静,道:

“贤弟莫非是想要随本初一同前往,奉迎新帝?”

典沐眼神怪异的偏头看了曹操一眼。

虽然曹操现在面上毫无表情或者说看不出在想什么,但是搂住典沐脖子上的那条胳膊,明显力气大了许多,让他一时有些勒得慌。

他的武力确实是比曹操高上一截,但这不代表曹操用力他就感受不到,说到底终究只是普通人。

遂典沐轻咳了两声,幽幽道:

“贤兄,我知你忠君之意,我又何尝不是呢?我受先帝征辟方得今日地位,而袁绍此举与篡逆无异,我自当拒绝甚至谴责。”

闻言,曹操嘴角轻轻勾起,正欲开口间又听典沐道:

“所以,你能少使点劲不,下手忒狠了点,再不松手,可就休怪沐手抖,勿谓言之不预也!”

说罢,典沐扬了扬左手的火把。

曹操讪讪一笑,遂松开手臂与典沐并肩行走,眼底则是浓浓的怀疑之色,遂干笑了两声,道:

“贤弟莫非没有收到本初之信?”

而此时的典沐正龇牙咧嘴的上手摸着后颈。

不用找人看他都知道,肯定是通红一片甚至可能发紫,并非他有什么特殊能力,原本指尖摸到的应该是光滑,而现在却全是曹操铁甲鳞片留的印。

面对曹操的发问,典沐没好气道:

“我与贤兄一同进的袁公大营,处理完琐事之后便见到贤兄孤零零的吹着冷风,即便袁绍传信于我,那也应该是在他们身上!”

话音落下,典沐对着几步前正躬身行礼的骑卒努了努嘴。

典沐这番话没有刻意压低音量,因此骑卒们自然是听到了,闻言中间的骑卒起身从怀里掏出信封递上,道:

“使君,盟主有信相传,我等不能入营只能在此等候。”

典沐伸手接过一看,确定没有问题后满意的点了点头,方才拆开查看起来。

嗯!

火漆完好。

应该不是顺手把别人送回去的又给我送了过来。

这倒不是他对袁氏有什么刻板印象,而是袁术案上信封的火漆就是很明显的多次使用过的。

身旁的曹操和阎象见状则是很贴心的将火把递到身前,生怕他看不清,阎象也趁此机会低头跟着迅速浏览起来。

看到某一处,典沐愣住,将手上火把递给曹操后单手揉了揉眼,随后定定的看着那几个字呼吸紊乱了一下,随后脸上尽是不可置信之色,其中还夹杂了一丝激动,道:

“袁绍推举的是,并州牧,刘虞伯安?”

不怪他激动,在原本的世界线中,刘虞就拒绝了袁绍请他称帝的请求,甚至因此还痛批了袁绍一顿。

刘虞,表字伯安,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在原世界线中便是担任幽州牧一职,名望显著,政绩斐然,为人清廉不说,对待百姓也是极好,在连年大灾的北方甚至容纳了百万流民还能让其安居乐业,唯一的缺点就是打仗拉胯,最后被公孙瓒给撅了,让人痛心不已。

话音方落,典沐的眼神又变得复杂起来。

对刘虞到底是什么时候跑到并州去的,他一无所知。

但是在转念一想后,便是推测出了个大概。

按照他的推测,极有可能是丁原刚收到诏书迁至执金吾的时候,刘虞就已经乐呵呵的入了并州准备大施仁爱,只不过让朝廷和刘虞没想到的是,丁原那普信男霸占着并州牧不放,所以才会拖到现在传出名声。

虽然典沐猜透了此事,但他心里仍旧凉透心扉,手指也在微微发抖。

按理来说,某个地区有新官上任的时候,他都会在极短时间内收到来自天罗地网的情报,然后他会根据对这个人的印象和一段时间的考察,最后决定是否要留下暗子绑人还是找机会除掉。

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专门组织情报系统的联军现在都知道了刘虞是什么情况,但他却一无所知甚至还要靠猜,那探子呢?

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并州那地方属于是匈奴、乌桓、鲜卑、羌人鱼龙混杂,刘虞是有名望不假,但他的名望多数是在塞内乌桓上,那他是怎么平定那些游牧民族的?

能当上并州牧而且消息已经传来,说明并州那混乱的格局已经在刘虞的治理下平静了不少,否则不可能消息传这么快。

典沐深呼吸了几口,心头有些感慨。

看来,这刘虞也不是什么善茬啊!

“贤弟?贤弟!”

感受到眼前火光的忽暗忽明,典沐不禁皱起眉头,抬头只见曹操那张大脸上满是怪异,再远点则是和骑卒打成一片的阎象。

曹操看他回了神,疑惑道:

“贤弟这是想到了何处,竟然出神如此之久?”

典沐闻言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脸,挤出一抹笑容道:

“啊!我听闻刘伯安善于治理地方,一想到陷入水深火热的并州百姓有了出头之日,不免就有些多想,对了贤兄,我愣神了多久?”

曹操脸色更古怪了:

“算算时间,差不多半柱小香了。”

用来计时的香通常是三种:长香,小香,短香。

分别对应的时间则是:三刻钟,一刻半,一刻钟。

典沐恍然大悟:

“怪不得我感觉脸上有些僵硬,呵呵!”

曹操闻言跟着眯眼轻笑起来。

想到并州百姓?他不信。

他刚才看的很清楚,典沐在得知袁绍欲立的新帝是刘虞时,神色明显松动了一下,他很肯定那不是错觉。

遂道:

“贤弟是认为刘虞有何不同之处?”

典沐整理了一下话语后方才开口:

“贤兄有所不知,刘伯安此人极其擅长仁治,而且为人清廉爱民,在燕北之地极受百姓欢迎,实不相瞒,我在治理幽州时很多政策也是沿用了此人之法,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稍微停顿了一下后,典沐又道:

“在我看来,像这样爱民的官员,又怎么会接受袁绍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呢?我料其收到袁绍书信必然大加斥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