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第三章,紫阳出仕

“这...”

“曹辟,你什么时候认识云麓书院的大儒了?...”

狱卒张三走后。

许平志一脸懵逼的凑了过来。

曹辟一挥手:

“我不认识,不过,新年不是云麓书院的莘莘学子吗?”

所有人:“...”

许平志:

“你这话是说,云麓书院那边还有希望不成?”

隔壁许新年一脸绝望:

“不会了。、”

“要是真的有用的话,我就也不会被抓到这里了....”

“天不生我许新年,大奉万古如长夜啊!~...”

曹辟:“...”

不是,这个心素世界的许新年是不是有点太玻璃心了?

想到这里。

曹辟看了一眼蹲在墙角,一脸绝望的众人。

也没有多说什么。

而是静静等待自己的血书,开花结果。

现在这种情况。

成功与否。

都要看天意了。

毕竟,危机开局,金手指已经全部用上。

真要是绕不过去。

他也没有办法...

...

另一边。

京都郊外,绵羊亭!

几架奢华的马车停在亭边,郊外寒风凛冽,绵绵起伏的山峦呈浅褐色。

太阳温吞的挂着,在初冬的日子里让人感受到了一丝不逊色乃子的温暖。

云鹿书院的紫阳居士,要出仕了。

对于在官场日渐式微的云鹿书院而言,是极大的喜事。

书院先生们击节而歌。

学子欢欣鼓舞,都觉得扬眉吐气,出头的日子快来临了。

亭子里。

三位老者对坐饮茶,其中一人身穿紫袍,两鬓霜白,他就是这次送行的主角。

杨恭,字子谦,号紫阳居士,元景14年的状元。

次年致仕,回到云鹿书院治学,二十二年间,桃李满天下,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儒。

他本该有更好的前程,入阁拜相不在话下,却在最鼎盛的时候黯然离开官场。

对于此事,士林间众说纷坛,有人说他得罪了陛下,才不得不致仕。

有人说他是得罪了当朝首辅,手段不如人,才灰溜溜的卷铺盖滚人。

但不管怎么样,二十二年后,他终于又出山了。前往青州出任布政使。

真正的封疆大吏。

另外两位的身份同样不低,不说在云鹿书院里的地位,

单是在外的名声,就不输紫阳居士。

穿灰袍,蓄山羊须的叫李慕白,大国手,曾经号称棋道天下第一,

五年前与魏渊魏公手谈三局,皆败,怒摔棋盘,从此再不下棋。

穿蓝袍的叫张慎,兵法大家,

早年所著的《兵法六疏》至今还是大奉武官、将领的必读刊物。

是大奉唯一一位可以与魏渊相提并论的兵法大家。

亭外站着一群送行的学子,都是云鹿书院颇具潜力的学生。

狱卒张三,就藏在其中。

那狂放不羁的外表,显得格格不入...

“紫阳先生终于出山了,若是能得他赏识,将来我们在官场必定官运亨通。”

一位站在张三身边,文质彬彬的学子。

注意到了张三狂放不羁的外表。

也不知道是好奇,还是嘲弄。

主动上前搭话,道:

“这位兄台,你可准备好诗了吗。”

我...我准备好了了.....而且是半首七律....

张三望着亭内,淡淡道:

“潦草准备半首,鄙人不善于作诗....”

话虽如此。

他看似镇定。

实则心里慌得一比...

七律诗有着严密的格律,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

共四联。

“呵呵,我观兄台,相貌甚伟,不似凡人。”

“如此这般,未免太过谦虚。”

“莫非兄台这是扮猪吃虎不成?...”

“哈哈哈...”

两人的对话。

瞬间吸引来,之前就注意到这边动静的一众学子。

他们纷纷将目光扫了过来。

虽然脸上一脸和善,但眼底尽是嘲弄之色。

所谓,文人相轻。

没办法!

读书人就是这样的,小心眼的多,大度的少。

表面上和和气气。

但内心深处,都是相互瞧不起的...

闻言。

再注意到那投射到自己身上无数的眼神。

张三差点社恐发作。

灰溜溜的夹着尾巴,离开现场,不想丢人。

但一想到,曹辟的话?

他又是害怕,会耽搁大事,最终遭到云麓书院的针对!

最终,一犹豫的功夫。

便是稀里糊涂的,留了下来。

这时。

就听大国手李慕白叹了口气:

“杨兄,你当年要有他们一般的玲珑,也不会蹉跎二十余载。”

紫阳居士笑了笑。

“这话不对,”兵法大家张慎失笑饮茶:“杨兄野心勃勃,是在为‘立命’境铺路。”

闻言,紫阳居士喟叹道:“终究还是被人排挤出官场了。”

“这不是你的问题,国子监出身的那帮人,不会看着我们云鹿书院翻身的。”

“哼,一群只知道欺上媚下,玩弄权谋的小人,两百年不到,就把天下祸害成这般模样。”

此事涉及到一桩很有意思的历史。

儒家起源于圣人,白鹿书院作为圣人大弟子开创的学院,自诩儒家正统。事实也是如此。

但在两百年前,因为争国本事件,彻底被当时的皇帝所厌弃。

恰逢此时,白鹿书院出了位叛徒,白鹿书院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那位叛徒原是白鹿书院的一位教书先生,借此机会自立门户,以‘存天理灭人欲’理念取悦皇帝,在皇帝的扶持下成立国子监,成为一代宗师。

打那以后,国子监取代云鹿书院,成为朝廷官员的主要输送机构。

儒家正统之争,也因此延续了两百年。

紫阳居士沉声道:“我此去,为白鹿书院开疆拓土,奠定官场根基,但想重振书院往昔风采,我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我等齐心协力,更需要优秀的年轻人。”

李慕白和张慎相视一笑,后者扭头,望向亭外的学子们:“有没有人愿意赋诗一首,送一送紫阳居士?”

“吟诗就得有彩头,不然没意思。”紫阳居士摘下腰间一枚紫玉:“博头筹者,可得玉佩。”

玉佩紫光流转,神异非凡。

亭外的学子眼睛齐刷刷的亮起,大儒随身玉佩,受才气洗礼,内蕴神奇,如果他们能够得到,绝对是大有裨益。

同时,紫阳居士用紫玉做彩头,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