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孙吴 第1492章 军制变化(上)

作者:布鲁斯老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8 06:59:00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现如今,按照各国的实力划分,彼此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各国之间的人口数量、青壮数量、军队数量,以此就可以看出各国的实力差距。

比如我方有人口三千万,青壮六百万,军队四十万,差不多是十五丁抽一。

北周有人口一千万,青壮二百万,军队近四十万,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北齐有人口八百万,青壮一百五十万,军队近二十五万,差不多是六丁抽一。

朝廷有人口六百万,青壮一百万,军队近十五万,差不多是七丁抽一。

燕国有人口五百万,青壮一百万,军队近二十万,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并州有人口二百余万,青壮近三十万,军队最多可达三十万,几乎是全民皆兵。

各方势力之间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军制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之间发展不同所造成的。

在军制上,我方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再辅以辅兵制度和军团制度。

在三大制度相辅相成之下,我方治下的青壮都可以参加辅兵训练,从中再挑选出优异者加入军团为正规军。

因此,我方兵员众多,且军团战力强大。

北周实行府兵制度,所谓府兵其实就是职业军人,只不过占比比较低罢了。

与北周近千万的人口规模相比,如今北周的府兵数量不过二十大贵族的食秩户籍数量,这也是北周铁骑数量不多却又战力强大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北周朝廷掌控着更多的人口,这些人又可以随时化作为兵员。

因此,在不动用铁骑的情况下,北周轻易就能征召并组织起三十万大军。

北齐和朝廷都实行屯田制度,青壮们平时为民负责种田,战时为兵负责征战。

在此基础上,两方在不影响后勤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征召并组织起很多的军队。

除此以外,两方还存在着常备兵的情况,以满足各自的战略防御需求。

燕国则完全实行常备兵制度,且内部只有近二十万骑兵,并由国内五百万人口负责供养。

所谓常备兵只需要负责打仗,平时以训练为主,并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其他工作。

说到常备兵,其实各国都有存在,只不过数量不一罢了。

比如在我方只有襄樊军团、水师军团、淮北军团、两支近卫军团,以及阳平关、武关、襄陵的守军,总计大约十八万常备兵。

比如在北周只有十万铁骑属于常备兵;

而北齐和朝廷的常备兵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万人的规模,且大多是负责驻守边关。

要是到了后勤补给困难的时候,这些军队也是需要进行屯田工作的,就跟我方大部分军队差不多。

至于并州方面,其内部甚至都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因此方方面面的制度都不完善。

并州军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能够哗啦啦都去种地,又能够哗啦啦都拉出来打仗。

各方势力之间实行着不同的军事制度,而要说具体哪一种制度最好,恐怕也很难说清楚。

只能说各有各的好,毕竟各方势力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具体情况就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我方占据着南方之地,山地众多,耕地较少。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南方要想抗衡北方就只能另辟蹊径,因此只能大兴工商业。

这使得我方不可能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制度,只能采取小规模的军屯,以此减轻后勤运输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辅兵制度、义务兵役制度、军团制度,三者相辅相成才是最佳选择。

而到了北方,由于现在气候的变迁,因此就必须实行屯田制度。

如此一来,北方各势力既能稳定地方,又能同时保证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至于北方四雄之间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民族的不同上,尤其是胡汉两族之间的差异。

比如北周是以鲜卑为主体,以铁骑为主,因此实行府兵制度。

这使得北周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骑兵可以使用,且能在保证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地方上屯田制度的实行。

二者同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能够完美地融合。

要说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军事制度的出现,说到底还是因为各国的战略需求不同,且各自的领袖不同。

毕竟各方势力的领袖是来自于魏晋南北朝的枭雄,在这个架空世界里,他们身上又大多带着其所处时代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要想探究制度的不同,就得从历史中去探寻答案。

在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刚刚出现,彼时的人类还是一个个部落。

部落之间原本相安无事,或男耕女织,或以狩猎为主。

可一旦彼此之间起了冲突,那么就会发生摩擦,进而爆发战争。

一旦开打,赢了可以得到对方的资源,输了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快人们就发现,掠夺远比原来的生产方式要来的简单。

可通过战争进行掠夺存在风险,赢了没得说,可要是输了呢?

因此,在发动战争之前,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强大,从而才能够稳稳地胜过对方。

如何强大?

无非就是提升己方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等,小团体之间尚且如此,更别提国家层面了。

因此,制度的创新往往都是为了自身的强大,而各种制度的出现也是各个时期进行得不同的创新。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口都不多,如何强大?

那就只能全民皆兵,平时种地,战时为兵。

因此,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出动,很多时候就是全民皆兵的情况。

打仗前太平了十几年,积累了吃不完的粮食,然后所有人一起上战场。

直到秦国统一之后,再到秦汉交替之际,情况又不同了。

毕竟国家大了,人口也多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有仗所有人一块上了。

那怎么办呢?

于是乎,由于秦朝灭亡的失败教训摆在眼前,到了汉朝后新的制度又应运而生。

义务兵役制度!

这项制度并非我方的创新,实际在西汉就有,只不过并非是全国性质的。

比如哪里有叛乱,或者哪里有外敌入侵,那么朝廷就派太守或者将领前往。

当地百姓在义务兵役制度下需要积极参军,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直到汉末,再到三国时期,情况又不一样了。

因为战争变多了,人口变少了,且天灾不断。

为了稳定地方,也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于是屯田制度应运而生。

只不过屯田制度也不是曹操的创新,而是对原有制度的改良,是将原本小规模的军屯改为了大规模的民屯。

再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政权由游牧民族建立,因此新的制度又孕育而生。

这就是府兵制度,职业军人开始出现,军人和平民的差异也开始体现。

自那以后,朝廷的正规军再也不是随便哗啦些百姓就能组建了,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精良的装备、强大的国力等等。

在此之后,唐、宋、元、明、清在军制上再也没有了创新,也就是说到了职业军人出现后军制其实已经到顶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