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孙吴 第1493章 军制变化(下)

作者:布鲁斯老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8 06:59:00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追溯历史,在久远的古代,打仗就是家常便饭。

抢水、抢粮、抢地盘,武力,永远是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

可在上古时期有军制嘛?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全民皆兵制!

只要是能动的,打起仗来抄家伙就得上,可能多一个人就决定这一仗的走向!

全民皆兵制,有仗大家一起打,有饭大家一起吃。

一旦上了战场,那么前后左右都是一家人,主打一个热血沸腾!

可如果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种兵制只适合小部落之间的战争,或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但凡再大一点的组织就行不通了。

因为有的人见了血就头晕,遇见凶狠的敌人就想跑,一旦逆风觉得打不过就变得悲观了。

由于打仗是个绝对高水平的技术活,上阵杀敌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不经过训练一上场就会不行。

所以需要有人专门来负责打仗,其他人回去种地交税,用大多数人交的税来养这些选出来专门打仗的人。

这就是募兵制的由来!

简单来说,募兵制就是从所有的适龄男性中挑选出身体健康、有战斗力的人,定期或终身进行服兵役。

如此一来,有人专门负责打仗,打着打着就成了职业军人。

可专业对口虽然好,军人又都职业化了,但不给他们发军饷又不好吧?

因此,募兵制既存在优点,也存在缺点!

优点显而易见,毕竟军队战斗力强,作为职业军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训练。

且兵源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只要喊一嗓子“当兵有钱赚”,几乎所有人都会跃跃欲试。

尤其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只能饿死,要么只能当兵。

一旦当兵当出了成绩,还能光宗耀祖,你说兵源问题还会是问题吗?

而为了激发大家当兵的热情,秦国还整出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因此杀敌立功就能升官发财!

然而,募兵制也存在一个bug,那就是军队特别爱造反!

为什么呢?因为当兵就为了钱,谁给钱就听谁的。

尤其是到了王朝后期,不仅朝廷控制不了,节度使也经常被自己的手下给干掉。

所以幕兵制在刚开始的时候,政府根本不用操心,且成本比较小。

可由于这帮人都向钱看齐,使得慢慢职业化后害怕失业,一天不干仗就难受。

因此,他们容易被人收买,然后经常造反。

如此一来,对社会经济的摧残就非常严重,也使得国家和社会得不到进步。

所以怎么才能让军队又有战斗力,养活军队又花钱少,还能保证军队不造反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府兵制就应运而生了。

府兵制,乃是由宇文泰首创,是由朝廷选拔体格健壮的人为府兵。

朝廷给他们田地,免除他们的赋税,农闲时进行军训,打仗时自备马匹、粮食和武器。

府兵制作为世袭兵制,其核心在于兵员另立军籍、世代为兵、自备粮食装备,作为交换,政府为其提供土地并免除其他徭役。

也就是说,府兵的效忠对象,乃是直接面对皇帝。

这样一来,府兵制其实也是半职业化的军人,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府兵制下的军队不容易造反。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名下有不纳税的田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撕破脸皮,根本犯不着造反。

所以在这种军制下朝廷的成本比较低,军费基本都由士兵自己出,国家只需要划拉几块田地就行。

可是府兵制的缺点也会伴随着和平的到来而逐步放大,大家都刀枪入库过好日子去了,军队平时在家种地,朝廷没事也不能老把人叫出来训练吧?

特别是随着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们逐渐凋零,老兵们的后代在和平中逐渐成长,战斗力肯定会大不如前。

这样的人一旦上战场,打起仗来当场吓尿也绝不夸张,打胜仗的概率就越来越低。

此外,府兵一半是兵,一半是农。

农民也要生活,生活就有混的好和混的差的,混的差的唯一可以舍弃的财产就只有土地。

虽然朝廷一般明令禁止买卖土地,但在黑市里出售土地的方法多的很,因此土地兼并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当兵的义务是随着国家分配土地而产生的,既然百姓都没有土地了,那凭什么还要为国家打仗呢?

这样一来,有地的豪强就会逃避兵役,没地的农民就会拒绝服兵役,府兵制的兵源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古代兵制中,府兵制和募兵制往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可以说,除了那些少数民族带来的部族兵制以外,正统王朝所使用的兵制不外乎这两种。

古代的统治者在选择军制时,无一例外地首先考虑府兵制,然后才慢慢变革成募兵制。

比如在商朝晚期就有常备军叫做“三军”,主要任务是保护王城,遇到大规模战争时就会选择招募平民。

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商王是最高的军事统帅,重要的军中职务则主要是由贵族担任。

周代的情况也差不多,《论语》记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掌握兵权,诸侯的军队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周礼》中还记载了征兵的条件:国中凡七尺以上(一米七)、六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家中男子一人服兵役,其余为预备役。

战国时期,为了进一步激发将士的斗志,秦国更是搞出了靠“杀敌立功就能升官发财”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西汉的兵役制度也从秦朝传承了下来,为了方便征兵,西汉朝廷还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这些制度其实都是募兵制,一直到东汉,再到后面的三国。

但募兵制催生了地方官员和豪强拥兵自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之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董卓、袁绍和魏、蜀、吴三国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

募兵制,对于提升战斗力有着莫大的好处,但养兵的成本也确实太重。

以汉武帝为例,打个匈奴把几辈子攒的家底都败了个精光,直到宇文泰横空出世!

《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府兵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八柱国和关陇集团的前身,后面的隋唐皇帝都出自这一集团。

为什么这时候能有这种制度?因为彼时人少地多,府兵制的基础就是需要朝廷治下有地才行。

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患问题,朝廷又不想出钱,节度使制度就出来了。

随着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又开始采用能够征召更多人的募兵制。

这使得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府兵制,最后又被募兵制所取代,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到了宋朝,军队又分为禁、厢、乡、蕃四种,禁军是中军,由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统领,后三种都是地方军。

宋朝的军事指挥首次出现由文官执掌的局面,军权被一分为二,分别设立枢密院和三衙。

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调动军队、征兵、后勤保障、军事训练,枢密院则只能发兵却不能统兵。

三衙负责统领禁军,只能领兵却不能调兵,也正是因为这种体制导致宋朝军队的作战效率降低。

元朝统一后,禁卫军分统于五卫,各有一名都指挥使统领。

禁军之外,于万户下设总管,千户下设把总,百户下设弹压,全部隶属于枢密院。

明朝时期实行卫所制,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由大都督府统领全军,负责全国的军务。

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负责统领各地军队,但并无调兵权。

卫所制的本质,其实就是府兵制!

但到后来因为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导致卫所形同虚设,所以明朝中后期其实是以募兵制为主,比如戚家军!

清朝军队主要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

八旗兵是世袭制,十六岁以上的八旗子弟都要当兵;

可因为大清疆域广大,八旗兵无法守卫广袤的国土,所以开始收编地主武装组建绿营兵。

绿营兵也是世袭制,这类似于义务兵制度,但本质上是府兵制的低端形态!

再到后来由于八旗兵、绿营军的腐败,由朝廷官员自发征召的乡兵义勇成为了军队的重要力量,比如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和李鸿章创建的淮军,这就是募兵制!

总结一下:

府兵制出现前,主要是募兵制;

府兵制出现后,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是府兵制,唐朝中后期、五代、两宋是募兵制。

元朝和明朝则以府兵为主(卫所制度),兼有少量募兵的传统;

清袭明制,只是加上了八旗兵这样类似于贵族兵的制度;而晚清汉族官僚编练的私兵和新军则明显是募兵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