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诗云:巡狩嶷山帝不还,二妃竹拭泪潸潸。真情若未悲天地,谁令苍筤长指斑!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虞舜既受帝尧禅让,执掌华夏部族之政,便励精图治,开展系列改革,国内气象一新。乃重新修订历法,以定四时节气;又祭祀天地四方,封敕山川群神。又收集诸侯信圭,择定吉日,召见诸侯君长;然后举行隆重典礼,重新颁发信圭。即位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以考察诸侯政绩,明定赏罚。且在器物上画出五刑,以起警戒作用;又用流放代替肉刑,以示宽大。

便在虞舜受禅执政之时,或曰其大举篡权之际,天下水患愈盛,有增无减。舜因新即大位,欲建功德以收民心,乃请四岳及众臣计议,征求众臣意见,命推荐善治水患者。众臣商议一番,统一意见,乃推荐一人道:“帝尧曾命崇伯鲧治水,九年不成。其妻有莘氏脩己,因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子禹。取名文命,字密,身长九尺二寸。禹之德行能力,皆高于其父崇鲧,谦逊有礼,做事认真,生活简朴,可担此治水大任。”虞舜闻听,忽然大悟道:“我知之矣。当初是因鲧盗天帝息壤获罪,故此流放羽山,其后三年死之。然我闻是火神祝融氏剖鲧之腹而产禹,你等因何却又说禹乃有莘氏脩己所生?”

大臣伯益笑道:“传说之事,如何作得准?人生在世,只闻出于母腹,未闻有出于父体者也。据臣所知,禹本原籍汶山广柔,生於石纽。其母是为姒姓,夏后氏族。时因崇伯鲧长年在外治水,故其妻脩己独处九年,不得怀孕。忽一日,脩己行于河畔,以望夫归,在沙滩上看到一块石子,五彩斑斓,甚是好看。于是捡而吞吃入腹,便即得妊,其后生禹。”

虞舜亦笑道:“贤卿果然博闻,难为你说得清楚明白。原来这个夏后氏禹,却是个石头投胎,倒也有些来历,想必身具神通。石头五行属土,善能克水,便用此人去治水患可也。”于是意决,遂命人将禹征至都城蒲阪,委以治水重任,并当即封为夏后,许其大功告成之日,便可建都立国,登位称王。夏禹心地贤良,常以拯救黎民为任,见帝舜如此信用,于是并不因其曾挑唆帝尧,处罚父亲心怀嫉恨,而是欣然领命,奉旨出京。回至家中,乃暗下决心道:“父亲因治水失败遭谴,我必成功,以洗雪此耻。”于是告别母亲,前往河津上任。

帝舜闻说夏禹行动迅速,心中大慰,遂又派伯益、后稷两位贤臣,前往助之。后稷来历前文已经详表,此处不再赘述;只说伯益,又作伯翳,姬姓,乃是少昊帝玄孙,大业之子。祖母名叫女修,乃是颛顼帝孙女,也便是黄帝后裔。因生于山东费邑,故又称大费。伯益因随大禹治水有功,后被帝舜赐姓为嬴,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后称鸟俗氏;二曰若木,后以父字为姓,称费氏。夏启继位后,大廉继承伯益职位,建立古黄国。后裔非子在周封于秦,建立秦国。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是为徐氏始祖。此乃后话,按下不提。

只说夏后氏大禹,带领伯益、后稷及其部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中原大地,大河上下,开始究治水患。因沿途看到无数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与鱼鳖虾蟹为伍,无以为食,夏禹不断落泪,倍增治水决心。由是左拿准绳,右持规矩,丈量山川,规划治水方略。遂吸取父亲只用堵截治水教训,发明疏导治水新策,疏通水道,导其顺利东流入海。每当一处水利工程开始,夏禹都与民工一起劳动,吃睡皆在工地,亲自挖山掘石,披星戴月苦干。因走遍中国大地,三过家门,只在窗外驻足,偷看一眼年迈母亲及贤惠妻子,再抹一把心酸之泪上路,而不敢入。恐徒惹母妻伤心,苦苦相留不放也。据后世传说,夏禹二次过家门时,曾闻儿子啼哭,则其离家十三年不归,儿子从何而来?除非其妻又似姜源,踩雷神脚印受孕。历史真相乃是,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娶妻生子。妻乃涂山氏女,子便是夏朝开国之君,一代令主夏启。只因大禹治水到安徽涂山,将指挥所建在农家,故与房东之女涂山氏女认识,相亲相爱,继而成亲。夏禹成亲第四日就与妻告别,涂山氏女便于此三日中受孕也。

大禹走后,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夫君回来。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南坡等候瞭望。又数月过去,涂山女望穿秋水,夫君还是不归。由是不禁长叹,向天吟唱道:“候人兮,猗!”据传此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诗歌,全文只有四字。“候人兮”,是谓等候妾所盼望伊人也;“猗”为叹词,望而不见,焦虑、彷徨、无可奈何心情,皆融入此叹之中。如此,一个伫立山头,翘首远盼,长吁短叹,泪流满面多情女子形象,便即呼之欲出矣。十月之后,涂山女产下一子,名之为启。传说启长大以后,曾上天宫偷取《九天》、《九辨》之乐,并亲自指挥演出。可见启不仅喜欢音乐,且有极高音乐修养,乃是继承其母善歌天赋也。

书中暗表,所谓涂山氏,初谓涂氏,发源于滁河流域,长久以来便是赣、皖一带盛族。尤其宋、元、明、清之际,族中人才辈出,备享盛誉。古时滁河是谓涂水,涂氏家族祖先以水为姓,故称涂氏。因惧水灾,且近有涂山,后便改为涂山氏,喻为有山有水,族人不至再被洪水淹没;既便洪水再发,也有高山可作避难之所。涂山氏族佐助夏禹治水,励精图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立下不朽功勋;故此在平息水患之后,得到夏禹重赐。

列位看官!你道涂山氏如何佐助丈夫治水,并立下大功?原来如此。且说大禹率领民众治水,苦干数年,三过家门不入,治水部众也都从未回家。年长日久,部众想家思乡,难免有所松懈,并且心中怀怨。大禹却未曾留意众人情绪变化,只顾自己拼命苦干。又过几年,众人更加拖沓,有气无力。大禹一边督促众人,一边率先垂范,但工作效率已大大降低,远非昔比。涂山氏苦等丈夫不回,以为大禹变心,就将孩子托给父母照管,自己跑去淮河工地寻夫。众河工见主帅夫人来到,纷纷拦住,向其哭诉思念父母妻儿之苦。涂山氏知道夫君没有变心,又受众河工哭诉感动,便自作主张,悄悄将众人放走回家,许给假期半月。由是一路上不断有人前来诉苦,涂山氏便不断放人,工地上河工越来越少,大禹尚且不知。

涂山氏七寻八找,终于在河滩上见到丈夫,便将给众人放假之事告知,亦劝夫君休息数日,以叙夫妻天伦之乐。大禹闻言急道:“岂可如此!一旦懈怠,何时才能打通九江?”涂山氏不悦道:“众河工乃是凡人,皆具七情六欲,以为皆似夫君无情,不知想家思亲乎?”说着泪水夺眶而出。大禹也感动流泪,说道:“其实我也很想回家。然河患不除,岂可半途而废?”涂山氏回嗔作喜道:“何不将河工分成两拨,春秋农忙季节使青年回家耕种收获,冬季农闲时候,放老年人回家休假一月?既歇民力,又不废农时,可谓一举双得。”大禹连声称好,遂与部落头领商量,众人无不赞成,吹呼雀跃,从此工程速度反而加倍。

只因涂山氏部族人数极众,实力强大,故此大禹与涂山氏联姻,实为政治婚姻,欲使妻族在治水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时在部落联盟中担任刑官皋陶,就是涂山氏族人,也成大禹有力臂助。亦正因涂山氏为治水立下大功,故世人便渐渐将其神化,将涂山氏女说成是九尾白狐临凡,下嫁大禹,并助其治水成功。关于此说,在《吴越春秋》中有明确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但若依照此说,大禹在涂山所遇到者乃是九尾白狐,而非涂山氏女子。彼时大禹自叹年过三十,已过而立之年,恨无后嗣,恐无后人继承自己治水大业。认为遇到九尾白狐,就是自己命中注定,非要娶此狐狸精不可;于是两人就此结婚,九尾狐并为大禹生下儿子夏启。此说自是神话传说,作不得准,由此按下神话,便说史实。大禹与涂山氏缔姻,部族力量陡然强大;此后复与黄河、淮水流域部落结盟,便为其后来会盟诸侯,打下坚实基础。大禹由于有涂山氏族支持,周边部落便不得不服,不论是否情愿,皆都成为夏后氏附属藩国。亦正因有此姻亲人脉基础,故在大禹死后,其子夏启便有足够力量击败政敌,获取王位。

据此九尾白狐传说,其后便有个非常巧合情节,令人细思极恐。因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生母乃是九尾白狐,便可说夏朝是因九尾狐而兴。其后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则商朝就是夏朝灭国亡族大仇。而在其后神话《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又命九尾白狐化作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送入朝歌皇宫,搅乱商纣朝纲,颠覆灭亡其六百年商汤天下。如此说来,则是商汤灭夏,而夏朝国母九尾狐复又灭商,岂非是为夏朝报仇?天道循环,宁不可惧!

此等传说,想来定是夏朝众臣为证明开国之主夏启来历不凡,便将其母亲加以神话者。但这还不算,甚至还要再进一步,将夏启出生过程也叙述得惊天动地,不同凡响。有传说谓,涂山女怀孕十月,久不见夫归,于是便去治河工地寻找。结果人没看到,却发现山谷之中有一只巨大狗熊,正在那里搬弄石头治水。涂山氏女惊叫一声,吓得转身就跑。大狗熊听到叫声,抬头看到涂山氏,于是大急,便在后面飞速追赶。涂山氏虽然身为狐仙,但此时有孕,使不得神通。一口气跑到山顶,眼见不能逃脱,便将身子定住,化作石头。未料后面这只狗熊就是大禹,正在施展神通治水,见妻子被自己吓跑,故在后面疾追,却忘了变回原身,反将妻子逼成化石。大禹使尽全身解数,见不能将妻子变回,由是流泪叫道:“请还我子!”话音刚落,涂山氏所化石头肚腹崩开,孩儿就此诞生,被抛下山峰,被大禹伸手接住。

列位看官!你道夏启出生方式,是否同花果山上天产石猴非常相像?不错,这个天产石猴,便是后来大闹天宫之美猴王孙悟空。另外,孙悟空自东海寻来之如意金箍棒,亦正是今日大禹所用探水碇子,原是央求太上老君,在八卦炉中特意煅造而成。其后治水成功,将天下江河之水皆都引归东海,便留在此镇海,称为定海神针。名谓定海神针,其实是专门留给孙悟空者,因天上地下,三界之中,只有到他手中才会听话,长短如意也。如此说来,则孙悟空也是大禹之子,亦未可知,只不过在石卵之中孕育时间过长,竟达四千年之久而已。其实回头再看,大禹本身亦是自其父亲腹中孕育三年有余,方被祝融氏剖腹而诞,出生方式也与产自石胎相类。则夏后氏家族,是否出生方式皆都如出一辙,非得惊世骇俗不可?

除却夏启及孙悟空,还有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者,其名字叫做石敢当,产于泰山之石。由此便说石敢当故事,并其神话传说。根据近现代流行传说,石敢当乃是泰山神部将,二郎神杨戬之徒,为东岳泰山顶上一块巨石孕化而成,功力比当年孙悟空犹有过之。石敢当由石缝中蹦出,流落民间,因无父母,故被当做怪物,受尽奚落。但其以德报怨,常以神力保护百姓,终于赢得百姓爱戴。时有一个巨怪,变作石敢当模样,为害天下,石敢当斗之不过,便与哪吒联手铲除巨怪,由此被天帝封为三界大护法。五百年后,时遇天地间重大劫难,石敢当更是勇闯阿修罗界,救出玉帝及诸神,令三界重见光明,被玉帝封为大金丹尊王。

此乃石敢当天界版神话,更有山东民间传说,便即叙述于后。话说泰安城南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相依过活,膝下只有一女。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便有一股妖风自东南方刮来,直钻进姑娘屋中,日日如此。天长日久,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父母大忧,找来许多医生,也难以找出病源,也就惶论治愈。于是便有村中长者对其父母道:“令嫒看来是妖气缠身,凡间郎中无能治之。泰山上有个神人石敢当,素好急人危难,何不找来想想办法?”父母上山去求,石敢当欣然而至,看过姑娘脸色,又稍稍查看闺房,便知原因。于是对那老父说道:“这事好办。老丈到村中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锣。再备一盆香油,放入灯芯;还要一锅,一椅。东西备齐,我定将妖怪拿住。”

老丈听罢,一一照办。石敢当便点燃香油盆灯,用锅罩住,自己坐在旁边,以脚尖挑起锅沿。如此近处虽亮,远处却看不到灯光。入夜,妖风自东南而来,进入室中。石敢当一脚挑翻铁锅,油灯大亮,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铜锣。妖怪看见灯光,听到响声,夺门而出,朝南逃跑,老丈女儿其病自愈。那妖怪逃至福建,继续作威作怪,福建农户女儿也被妖风缠身。石敢当遂至福建,再将妖怪赶走。妖风又逃到东北,继续为害当地。

于是妖风到处,人们都千里迢迢前至泰山,来请石敢当驱邪。石敢当便想:“天下如此之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忽然思得一计,便请石匠,将许多泰山石刻上“泰山石敢当”五字,以后不论何处,不管谁家闹妖风,就把刻字石头赠送一块,放在村口。妖怪吃过石敢当大亏,当真是望风而避,见其名字就不敢进去,只得绕道而行。以后此事越传越远,人为避邪,在盖房子之时,总将“泰山石敢当”刻石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避邪。

另有一说,姜太公本人就是泰山石敢当。传说姜太公封神,到最后不知是公而忘私,还是忙糊涂了,竟然没有敕封自己,最后只好自封为泰山石敢当。自唐代以后,全国州郡很多地方大街小巷要冲位置,都烧制刻有“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字样陶砖,盖房时砌于墙壁,用来降服鬼妖。传说周文王曾封姜太公为灌坛令,管理泰山。忽一天晚上,文王梦中出巡,见一美貌少女当道而哭。文王问其缘故,那少女答道:“我是东岳泰山神女,父王嫁我为东海妇。可我去东海必兴风作雨,恐惊动姜太公,左右为难,因此而哭。”文王醒来,急召太公来问。太公奉召,离开泰山前往西岐面见文王,当天泰山地区便有大风疾雨出现。原来泰山神女乘太公离开,这才敢兴风作雨,嫁去东海。故此民间以为,姜太公威镇诸神鬼怪,只要其在,鬼神就不会兴妖作孽。此点与石敢当相同,且都在山东境内,便即混为一谈。

又据中国民间另一传说,泰山石敢当起源却与黄帝有关。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九战九败;炎帝相助,也不能敌。蚩尤所向披靡,猖狂之极,于是登上泰山极顶,仰天大呼道:“如今天下,有谁敢当我?”女娲正在天宫盹睡,闻听下界叫嚷,探头看得明白,便顺手投下一块泰山石,正中蚩尤额头,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被砸了一头疙瘩,神通告破,再也不能喷云吐雾,再战黄炎联军之时,便即仓皇落败。黄帝得知原因大喜,于是便刻“泰山石敢当”无数,都装在战车之上,用以震摄蚩尤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擒杀蚩尤。

闲话道罢,书归正本。却说大禹治水一十三年,在上古神祖应龙相助之下,终于导川入海,平息水患。在治水之间,自然也不能荒废农事,因恐耽误治水,便靠祖传一砣宝石,分辨农事季节。这宝石一年变换四次颜色,就是四季;每种颜色要渐变六次深浅,则一年变换二十四次,正好便应其二十四个节令。夏禹将宝石珍藏在妻子为自己缝制荷包之中,昼夜不离身上,以此掌握天气节令变化,按时令民众分批轮换回家种田。一晃春秋五度,涂山氏再没来过工地,大禹很是想念;部落头领皆劝其回家看看,并保证代管工地,不误河工。

大禹终于从之,便自巫山峡沿江上走,到至家门,正好天亮,见妻子已站在门口笑迎。吃罢早饭,大禹因疲劳入睡,涂山氏帮丈夫脱衣服时发现荷包,掏出一看是块黄石,便顺手扔到门外。大禹醒后,吃完午饭要走。涂山氏留之不住,便拿出新衣,并荷包一并交给大禹。大禹发现荷包里石头不见,便问妻子。涂山氏闻说是祖传宝石,不由大慌,急出门寻找,幸亏在草丛中找到,并未丢失。大禹详细告诉妻子根据宝石颜色变换,辨识节令变化之法。涂山氏牢记,据说便据此石变化,又联系二十八宿星辰,创造二十四节令农时历法。

当治水期间,大禹根据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山川地理情况,便将中国分为九州,是谓: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先治理九州土地,疏通平整,开荒拓耕,使大量贫谷瘠坡,成为肥沃土地。然后治理九州诸山,陆续开发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群山诸岭,疏通山中水道,使积雪泉水能够顺利下流,不至堵塞水路。又治理山路,打通水脉。当将黄河水从甘肃积石山引出,到梁山之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大禹仔细察看地形,知道非得凿开不可,但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开凿?最终择其省工省力之地,导其疏石散沙,只开一口,宽八十步,称为伊阙,终将黄河水穿引过去。因龙门伊阙太高,黄河鲤鱼逆水而上至此,就再也游不过去。于是许多鲤鱼便拼命往上窜跳,但只有极少数能够跳过去者。这就是后人所谓“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过龙门,鲤鱼则就化为真龙,能在空中飞舞。

岁月蹉跎,光阴易逝。转眼间十三年过去,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纵横咆哮河水终于收束往日凶恶,驯服平缓;昔日被水淹没山陵复又露出峥嵘,泽国化为万顷农田。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生活。华夏民族感念大禹功绩,凡有江河之地,皆都为其修庙筑殿,尊为禹神;指划九州之地,也被称为“禹域”。依《史记》所载,虞舜摄政二十八年,帝尧死去,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舜守丧三年,便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到南河之南。但未曾料到,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虞舜,却不理会中原天子丹朱;百姓打官司者,也宁愿跋山涉水,到虞舜那里请求公断。民间又编歌谣颂扬大舜,而不把丹朱放在眼里。如此又过经年,虞舜感觉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又恐废天下大事,辜负岳父帝尧重托,遂应四岳诸侯及文武百官所请,回到有虞国都城蒲阪,重新登上天子之位。舜之都城固然不在尧都,与丹朱也是分国而治,列公需知。

常言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朝难用前朝人。帝尧既死,虞舜便有一番兴革。自己在摄政时期原已举用诸臣,譬如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遇事公议而已。此时既立新朝,便重置百官,各负其责。乃授夏禹担任司空,命负责治理水土;命弃为田畴,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师,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师,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分封百官已毕,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平均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全新面貌。上述百官皆都在虞舜一朝建树辉煌业绩,其中夏禹以治水之功成就最大。

虞舜年老,亦因己子商均不肖,因与群臣公议。四岳皆谓夏禹在朝野及九州方伯中威望最高,便公推其继任天下共主,摄行政事。据说虞舜在唐尧死后,复在位三十九年,便传位禅让于夏禹,自为方国诸侯,颐养天年。后到南方巡狩,病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其墓称为零陵。虞舜不但是一代贤主,且是华夏子孙大孝典范。至元代郭居敬所编《二十四孝》中,所列第一孝就是虞舜。其文略曰:“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此正是: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相传虞舜葬身之地,名曰舜峰,又叫三分石,或曰三峰石。此地何处?在今之湖南永州,宁远县城之南百里处,是九嶷山最高峰。三分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间相距各五里。峰势险绝,直插云霄。《九嶷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迹石,又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或疑为舜冢。”若此说为确,则三分石是如何由来?相传舜帝南巡之时,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胜。中午时分,因与侍从在峰头野餐,不觉沉醉,将酒壶遗忘在峰头。有一只大鹏恰巧飞临此山,见有一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壶中所剩琼浆玉液,便化成泉水长流不息,就是潇水之源。如今三峰石上,依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

山上又有舜王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舜庙之侧。迁移此碑之因,也有一个传说。相传九嶷山有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与九嶷岩,危害周围数百里生灵。帝舜因闻九龙为害,这才南巡。走三湘四水,看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嶷山间。乃带领军民大战三年,斩杀九嶷岩里四龙;接又大战三年,斩杀蟠龙洞里四龙。又大战三年,方斩杀三峰石天湖池里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临终之时,叮嘱随行大臣皋陶道:“我死之后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然后手指三峰石上天湖池,龙驾归天。由是天地变色,日月无光。正是:不论篡权或禅让,不愧华夏圣贤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