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末法时代写日记 第53章 浅谈有封

作者:文柒后生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4-05-08 15:21:51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齐物论》

不可以加:文字言说虽是“不可以”,其实是没必要加。再往前探究也是一片混沌,万物一体,万物没有分别。往后若加之一物,则有一物之分,则有万物之别;过犹不及,此之谓也。

有封:分封归属,确认从属关系。有封即封某物某地与某人,所封者与被封者就产生了从属关系。

远古之时,天地广大无边,随着同类生物数量增多,大家就产生了领地之别。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或某些动物撒尿圈地,或人类立碑为界划水为疆…

这些都是“有封”之为,在最初的时候,虽有分别从属,却也没有是非争端。天地太广阔了,你在这我就走远一点好了,有啥好争的呢。

道亏:有亏,道无所亏,是人叛道而行,越走越远。以人本位参见,即是道有亏。

庄子说: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知见是有尽头的,那个尽头到哪里为止呢?

这个问题穷本溯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诸天万物,灵昧未开的时候,此时虽有万物之生发长养,却无万物之别。在万物的知见里,没有彼此之间的分别,大家都是一样的。

至此没有知见之分的地方,就是人们可探知的,知见的尽头。再往前是一片混沌,无知之地。往后若加之一物之分,就产生了万物之别;

既然找到了尽头,就可以顺行而下,探寻知见中事物的发展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生长在天地间的万物,某一类生物产生了分别之心。它发现,大家虽是一物,却也有所区别,是不一样的。

渐渐的,它区分辨别了诸天万物,更是以己之心代天心,为万物命名,名命,定性;

这个时候,万物之间虽然有分别,却也没有从属关系,大家都是天地所生一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长,依道而死;

随着时间的发展,那个产生了灵智,没有私欲的生物,渐渐有了“从属”的概念。

这些是我的,你不能动。那些是你的,我不会动。那边是他的,我再去别处转转…

不只是人类,人只是诸天万物中的一物,其他种类的生物也是如此“有封”。

随着时间的发展,眼前的“天地”虽大却也有尽,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同胞共同发展。

于是便产生了是非对错之分,当是非对错被无限放大之后,口头争执最终发展为武力征服;

动物之间的争斗,大多有争无死,同类不相杀。资源虽有限,却也有大把“未探索”之地等待发掘;

人类则不同,繁衍速度太快,灵智太高,肉身太脆弱。所以人类无争则已,有争则必是你死我活;

于是乎,有人落地为根,有人远走他乡,有人漂泊千里,有人万里迢迢;

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迈过重山峻岭,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

涉过一条河,还有一道江。远渡重洋万里,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

随着时间的发展,是非对错等诸多观念不断迸发,欲望一发便不可复收。

“理”越辩越明,是非对错越争越清,我执越来越严重,万物之“离道”也越来越远;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爱所以成:偏爱喜近与我之知见相同的,厌恶摒弃与我之知见相悖的;亲喜斥非,所以成就万物;

不止人类有喜好,动物也有喜好,植物也有喜好,微小的分子、原子也有喜好,乃至夸克也有胶子所喜,使之紧紧的抱在一起,组成原子…

昭文:昭氏,名文,鲁国大音乐家。其琴技出神入化,登峰造极,逐琴明道之谓;

师旷:鲁国平阳人,字子野,晋国宫廷乐师封邑羊舌。为了获得一双灵敏的耳朵,可以探听分辨诸音之不同,自废双眼习琴。以耳起修,以音入道,以琴合道。虽以乐师身份入晋,司大乐师之职,亦不忘行道,多次以自己所见之道劝谏晋君;

枝策,以树枝击打竹策。此处称赞师旷音乐造诣之高,即便以树枝击打竹策,也能作出美妙的乐曲;这比现在所谓的绝对音准,高出不止一筹。

惠子:惠施,宋国人,名家开山鼻祖。此前《浅谈瓠瓜》一篇有过介绍,再此处不作赘述;

据梧,有人说是靠着梧几,引申为弹琴的意思。靠着梧几休息不行?吃饭不可以?这样解释明显很牵强;先秦时的古琴,有没有可能就是梧桐木做的呢?据梧,本身就是操琴,弹琴之意。

载之末年:末年,不是至死方休末尾之年,应取“现在”之意。载之末年,是说当年的盛况,至今依然有所记载,得以耳闻。

庄子说:

之所以会离道越来越远,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是非观。偏爱喜近与我之知见相同的,厌恶摒弃与我之知见相悖的;亲喜斥非,所以成就万物;

万物成就之后,真的会离道越来越远么?

如果万物没有成就,就不会离道越来越远么?

万物有成与离道相去之说,就如同昭文弹琴,了了分明,万物皆可在琴声中,明见自己,分别万物;

万物没有成就与合道无别之说,就如同昭氏止琴,万物寂寥,之前彼此分明的万物,皆皈依于道音,此时无声之声,包含万有;

昭文弹琴也好,师旷枝策也罢,乃至惠子据梧而作,这三位音乐大家的琴艺,尽皆几近于道。

他们最为辉煌的事迹,记录于史,至今有所耳闻,可以的见;

为什么此处庄子列举了三位音乐家?

本篇《齐物论》,开篇讨论的便是天籁、地籁、人籁,庄子在此处,以三位音乐大家的合道之音,呼应前文。一吹一弹之间,道见而万音应万物;

以上皆我之见,亦非我之见;

——末法时代后生文柒参上

——时甲辰年己巳月壬申日

2024.5.8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