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为政切忌较真,刘大夏所做之事也真是没法较真,成化年间,他隐藏郑和海图、张辅文书之事,在文臣们看来,那是止国朝兵戈的好事儿。
但二三十年之后再看,大明财匮、安南动乱,就不能再说是好事儿了。
宣府大败,往小了说,无非就是皇帝大丧期间,不宜妄动兵戈,这个理由是肯定能站的住脚的。
但坏就坏在刘大夏做的事儿,掺杂了太多个人因素跟情感,隐藏海图、文书,隐瞒前线军报,这些都是拿不上台面的招数。
说他是以私利侵国法,是一点不为过的。
新上任的司礼监掌印、东厂提督太监刘瑾,只要紧抓刘大夏这一突破口,其立场就是坚实而稳固的。
刘大夏宦海沉浮近五十载,跟他有关系的人太多太多,莫说是有罪,即便无罪,经法司拿问一下,这些人的前程也就毁了。
如今的大明冗官、冗员太多,候补官员也太多,被法司拿问,不管有罪无罪,也是实权变候补的结果。
上任短短几日时间,本来以为官员们贿赂,只是三五百、七八百两的刘瑾,也被一下开了眼界。
不提顺天府尹陈良器之前所献,原礼部尚书崔志端的大宅院,仅是跟刘大夏有关系的湖广官员、江浙官员,就给他送来了一百多万现银。
各色礼品就没法折价了,一折又是百万以上的数目。
这还只是部分京官所送,刘瑾估计,刘大夏一案若深入下去,京师半数以上的南官,都要给他送礼,不送,便是先递交职务,去法司接受质询的结果。
按照朱厚照给定下的分成比例,百多万现银,刘瑾去了一分,一万多两,剩下的都记账留底之后,交到了宫内。
所收礼品也是一样,金银器这类俗物刘瑾自己留下,剩下没法估值的礼物,也要一一封存记录,送去钟粹宫中。
刘瑾在司礼监的买卖开张,朱厚照经营西山煤矿所需之百工,也很快从北直隶境内被调到了西山脚下。
刘大夏历官五十载,能牵连到的人太多,内阁次辅李东阳被汹汹攻讦闹的几不能视事,所差唯有法司质询一步了。
用不着刘瑾擅权,朱厚照一个守制三年礼方尽,就让内阁的奏疏停在了司礼监。
近期英国公张懋赴南京祭孝陵,保国公朱晖跟右都御史史琳去了宣府,当代定国公没什么作为,也就没了劝诫小皇帝的资格。
随着刘大夏隐瞒军报一案的不断深入,朝中众臣党同伐异之余,人人自危也是现实写照。
即便人人自危,朝臣们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只因现在的刘瑾没有擅权,只需慢慢将法司问询结果摆出来,就足以威慑众朝臣了。
如英国公张懋当日在文华殿所言,刘健没有带着户部尚书韩文,第一时间将刘大夏漏出来的屎擦干净,才是朝臣们受制于司礼监的缘由。
有刘瑾这个奴婢顶在前边,朱厚照这边每日纵马于城内城外,也就没什么人攻讦了。
谁敢起身攻讦,刘瑾就会帮他擦屁股,这一擦,擦去的可不止有屎,还有前程跟身家性命。
西山的监税、管事太监刘章,也是个能任事的,以当年矿税为押物,修路、平整土地、清淤河道、建造房屋都是同步进行的。
内帑出钱,跟京师各库之间协调了一批粮食,西山脚下,直接就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除了西山矿工之外,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运煤青壮,也成了工地上的主力,管饭在这年月,可比干活给工钱都要抢手。
干活的人多了,西山脚下一日一变也不是虚话,等朱厚照隔了几天带人再次来到西山脚下,这里已经隐有小镇模样了。
再来西山,朱厚照这边重生后的第一笔买卖也有了目标,那就是制造蜂窝煤跟陶土煤炉。
制造蜂窝煤的煤球机,朱厚照让宫内造办处的匠人用铜材打造了十几个,这玩意儿的技术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手压脱模板的巧思而已。
跟以后的蜂窝煤不同,朱厚照做的蜂窝煤尺寸只有原本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高度,这差不多就是预估之中,京师小户人家做好一顿饭的用煤量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夏季了,小冰河时代模糊了冬春之别,在炎炎夏日推广取暖用的煤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没有铁皮作为煤炉外皮,如今的制陶技术就是替代,以陶筒为壳,再加黄泥为炉体,简易的蜂窝煤炉就有了。
烟筒一样也是陶土所制,其导热性虽说不佳,但也能将就用不是?
朱厚照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建造窑口准备烧陶。
与他想象之中,大明百姓多用瓷碗铁锅不同,如今大明百姓日用,陶锅、简单挂黄釉的土碗、土盆才是大宗。
而朱厚照在西山的窑口,也跟遍布大明各地的土陶窑口一样,除了烧制简易陶炉之外,还要烧制配套的陶锅,以及捎带手的土碗、土盆。
这次过来,朱厚照也随军带了釉料,西山的煤、土不缺,虽说烧陶赚不了多少钱,但蜂窝煤将来指定是赚钱的大买卖。
赚钱与否,对朱厚照而言也没什么,改变大明百姓在燃料上的惯性,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
薪柴炭火钱,在大明的整个财政支出中,也是占了相当比例的。
用不着什么统计数据,仅是宫内的一个惜薪司的‘惜’字就可以证明,大明朝廷在炭薪方面的支出绝对不小。
此外,以煤代柴炭,对解放劳动力也是有极大好处的,伐木烧炭南山中,其中所用人力物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而且不管是柴薪还是木炭,都不是大明普通人家能敞开使用的。
京畿周围寸草不生,也不知耗用了大明百姓多少人力?
挤出本就不多的人力,用于挖煤炼炭、烧制陶器、清淤河道、开荒种田,才是一个正经皇帝该倡导的正经事。
这种事儿虽说在朝臣眼中不正经,但对朱厚照而言,却是再正经不过的了。
西山这边百工聚生意兴,就是朱厚照在大明踏出的实务第一步,正德大帝之路,他要从蜂窝煤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迈出去……